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小方
小方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7,130
  • 关注人气:1,31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豫剧小生新秀李朋杰的毕业戏《必正与妙常·逼侄赴科》

(2016-05-19 15:23:04)
标签:

豫剧

玉簪记

陈妙常

王素君

分类: 【戏韵春秋】
豫剧小生新秀李朋杰的毕业戏《必正与妙常·逼侄赴科》

    许久没有李朋杰的消息了,毋庸置疑,李杰是当今豫剧舞台上不可多得的小生演员。扮相俊雅潇洒,演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他的张君瑞形象极富层次,人物内心世界拿捏细腻准确。这次研究生毕业,李杰的作品是王派名剧《必正与妙常》。但据网上戏迷称,李的此剧是从川剧移植过来的,由川剧名家晓艇老师传授的。只这一点,便让我心中一沉,放着好好地豫剧王派的潘必正不演,干嘛又要去舶来呢?
    记得去年某当红小生曾发帖问“豫剧也有《玉簪记》”豫剧的这出戏至少是汴京三王的代表作之一,王素君与王敬先及朱巧云三位开封名家的代表作品,后王素君和朱巧云还将此剧拍成了戏曲艺术片。再后来,王素君被调进河南省豫剧院一团,与该团优秀演员常派名家高玉秋老师合演此剧。现均由视频或音频传世。其中的“秋江”成为王派小生的经典唱段。后来王素君、王敬先、李宝季、张三旺、赵吟秋等名家又上演了一版名家版《陈妙常》。“逼侄”一折由沙河名家、王派小生张三旺饰演潘必正,相当出彩。潘必正和《麻风女传奇》中的陈禄琴可以称得上张老师文小生的代表艺术形象,颇有深度,而且很有昆剧做派。据说当时排《麻风女》时,张三旺专门学习了昆曲《牡丹亭》“拾画叫画”,并活学活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来,这对他的文小生表演影响颇大。豫剧的这出《陈妙常》,现多名曰《必正与妙常》,原因便是王素君所塑造的潘必正形象的成功和影响。说这么多题外话,其实不过是希望年轻演员多回头看看自家的宝藏,不要一味的认为舶来品就是高大上,自家的就是土豹子。有很多绝活的失传,也是因为向外看得太多,而向内看的太少。
    回到李杰的这个作品上来,这是他的首演,还是比较不错的。“逼侄”这场戏主要是一场做功戏。剧中李杰饰演潘必正,王玉凤饰演陈妙常,李媛媛饰演姑母,常向克饰演书童。故事发生在“琴挑”、“偷诗”之后,寄居庵中的潘必正与女尼陈妙常暗定丝罗,眉来眼去的,终于被庵主即潘必正的姑母发觉,老师太极为恼火,但又碍于白云庵的声誉和自家侄儿的颜面,恰又值考期,于是决定逼侄儿下山赴科取仕。而这边潘必正与陈妙常正火热着呢,面对着突如其来的变故,身为侄儿的潘必正又不敢过于违背姑母之命,你看他在姑母面前撒娇卖哄,你看他在庵堂赌气懊恼,那水袖与袍带将整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诠释的淋漓尽致。李杰脚踢衣襟那个动作做得极为潇洒,但又丝毫不觉得超出了戏中人物。舞台上他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左顾右盼,心猿意马。当他看到躲在钟楼之上张望的陈妙常之时,有种恨不得即可冲到心爱之人面前一诉衷肠,从菩萨面前速转身,却被姑母责问头如捣蒜一般盲目叩拜和被问及无奈说出“菩萨搬家”的话,不由得令人一笑。他形象地勾画出了潘必正的痴与无奈。还有拜众仙姑的那个回身高跪亦相当出彩。整个庵堂只有他一人明白千言万语是要对谁人言,他欲吐欲掩,遮遮掩掩,一面是姑母,一面是心爱人,可谓愁肠百转。
    这折戏最大的看点便是潘必正内心世界的解说,唱并不多,或者不够出彩,它主要是通过演员的身段和对舞台的掌控能力来体现此时此刻潘内心的翻江倒海。李杰这方面是相当有功力的,之前在舞台上塑造的《拷红》中的张君瑞便非常细腻,此次的潘必正同属这一类型。但感觉上这场戏在表演上不是特别稳,稍稍有些凌乱之感。唱腔上味道差了些。当然这是首演,建议李鹏杰能够多像前辈们请教,将这整出戏拿下来作为自己的一个代表作品。期待明天会更好!也感谢戏迷朋友这么快上传视频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