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豫剧名家郭惠兰在崔派名剧《桃花庵》中的唱腔欣赏

(2016-04-27 09:09:11)
标签:

桃花庵

张宝英

郭惠兰

蝴蝶杯

崔兰田

分类: 【戏韵春秋】
豫剧名家郭惠兰在崔派名剧《桃花庵》中的唱腔欣赏
    提及崔派,总习惯上想到张宝英老师。但其实优秀的崔派弟子还是挺多的,郭惠兰便是其中之一,甚至有人称之为“是目前崔派演员中惟一的一个最能完美地展示崔派艺术魅力的“原崔派”的代表人物”。2014年还荣获得“庆龄枫叶奖”。
    崔派四大青衣中,郭惠兰的嗓音条件是最接近乃师崔兰田大师的,被誉为“小崔兰田”。1959年她与张宝英一起拜在了崔兰田门下,成为崔派正式传人。因为年龄关系,习惯上称郭惠兰为崔派二弟子。郭惠兰主演崔派名剧的时间似乎比张宝英要早些,在张老拜师的前二十年时间里,基本以博取众长为主,而崔派经典剧目的接触稍晚些,具体应该是在电影《包青天》大获成功之后,崔派经典剧目才逐渐成为张宝英的常演剧目。年过七旬的张宝英老师至今依然记得电影《包青天》之后,崔兰田大师第一次面对记者说“这是我的学生张宝英”,激动之情令张宝英眼含热泪。拜师后二十年间,虽然张宝英也排了无数的戏,但始终未从自己老师口中得到认可,一直是“我们团第一批学生张宝英”。
    而郭惠兰在拜师的第二年,崔兰田大师便为其排了《陈三两爬堂》,这是建国后崔兰田创作的一部力作,也足见崔老对郭惠兰这块试验田的满意度。郭惠兰是当年崔兰田在西安时便看中的戏胚子,俩家关系一直不错,一度有收徒之念。但郭母念及女儿太小,希望文化课上多用用心。因此直到1957年郭惠兰到安阳来探望崔兰田,才正式入团学习,一年多后拜进师门,成为崔老的得意门生。《陈三两爬堂》大获成功,郭惠兰凭此还斩获了安阳市青年演员汇演一等奖。之后《蝴蝶杯》、《桃花庵》、《卖苗郎》、《三上轿》、《对花枪》、《三哭殿》等众多崔派经典都跟上了。82年《三上轿》郑州演出,郭惠兰的表现受到了豫剧皇后陈素真和马金凤两位大师的好评。85年郭惠兰携《桃花庵》、《卖苗郎》、《三上轿》等剧北京演出,又受到北京观众的好评。央视为其《桃花庵》和《蝴蝶杯》录像,中国唱片为其录制磁带、光盘,全国发放。后河南、天津、陕西、山西、内蒙及安阳等省市电台为其演出的剧目。进入两千年后,河南电视台和安阳电视台又为其《桃花庵》、《三上轿》等剧目录像。可以说郭惠兰的录像资料甚多,只是可惜郭惠兰又好像被雪藏了似的,能够找到的资料又少之又少,人们渐渐忘怀了崔派还有位优秀的传人名叫郭惠兰,只记得大弟子张宝英了。
    从郭惠兰众多的录音资料不难看出,《桃花庵》也是郭惠兰的一出代表剧目,先后被国家、省市电台录像、录音。现在能够找到的资料,郭惠兰与乃师姐张宝英一样,也是从该剧的女二号陈妙善开始的,现有她与张宝英合演的《桃花庵》磁带,网上有“盘姑”一折音频资料,从中不难听出,当年张郭二人的合作颇有乃师风范,是地地道道的原崔派的韵味。可以说代表着崔派四大青衣演出此剧早期的一个典范。张宝英在演出时不断结合自身条件和理解,与早期的唱腔有些不太一样,但似乎郭惠兰守住了崔派原有的精气神儿。这里对两位老师不存褒贬,只是各有千秋,而且张宝英的演唱风格也是得到崔老认可和戏迷观众认可的,相反原本保留崔派韵味的郭惠兰则被湮没了。戏曲传承讲究“移步不换形”,不能没有流派,但又不能囿于流派,限制了演员自身的发展和能力。郭惠兰与崔兰田的声音再像,她也无法复制出一个崔兰田,这是人的自身局限。而且细听郭老的唱腔,不难发现其实郭老也不是原原本本的唱所谓的原崔派的,她在继承崔老衣钵的同时,也糅合了自己的优势,但限于她的声腔与崔老比较接近,而张宝英的腔儿距离崔老相对较远,在继承崔老演唱风格的同时,又突出了自己的优势,合二为一而有了所谓戏迷称之的“新崔派”。这样两人分别形成了以圆润甜美、深沉大气(郭)和高亢明亮、奔放刚劲(张)两种艺术风格,但始终根植在崔派这片沃土之上,而不是脱离流派去疯长。戏曲传承不能只是像,更多地应该是一种活态的传承,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不流无派”大约便是这个道理。后来郭惠兰也主要演出窦氏,现存几个晚年的演出本,可供参考。
    郭惠兰是崔派的一个宝,因为她拜师比较早,接触崔兰田大师作品也比较多,耳濡目染,也会保留很多崔派现已不常见的剧目,这是值得研究者注意的。戏曲说到底还是角儿的艺术,只有跟着角儿浸润久了,才会有机会脱颖而出,接过角儿的衣钵。戏曲的传承还是要落实到老师带上面来。崔派的传承上目前来说是比较不乐观的,希望郭老能够发挥余力,多带几个优秀的弟子,多挖掘一些崔派的经典。据传安阳豫剧团近些年挖掘了崔派《蝴蝶杯》,只是一直没有视频资料出现。其实时代已经到了“互联网+”的时代,剧团也不能简单局限在传统的演出风格上,对于网络上的攻势也应该多加留意。让更多的人通过更多滴渠道知道好作品,这才是传承的宗旨。
1.张宝英与郭惠兰合作的“盘姑”

 

2.“念真经拜佛祖一日三遍”

 

3.“王桑氏进庵来把信送”

 
4.张宝英与郭惠兰合作的“明伦堂”
 
5.郭惠兰“卖衣”
 
6.郭惠兰与薛林合作的“盘姑”,郭的窦氏
 
7.“小妹妹来递茶”和“小妹妹直哭的两眼红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