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山东一衣带水,两地都爱梆子腔,尤其是在鲁西一带,二度梅的章兰,梅花奖李新花、香玉杯得主张美娟等,都是响当当的山东豫剧名家。但由于这些年山东本地鼓励本地文化,这些豫剧名家也都悄然换了名头,先前的豫剧团变成了山东梆子团,豫剧名家也成了山东梆子名家了。如章兰最近排的《萧城太后》便是山东梆子了,这也是其团改为山东梆子团后的第一出大戏。李新花的《圣水河的月亮》刚在豫剧节上斩获大奖,再回到山东变成了山东梆子。无意去扯这些,这段开头也只是道出写本文将杜玉珍、郭秀玉归为豫剧名家的一点苦衷,其他她们现在更准确滴应该是山东梆子名家了,而且杜玉珍好像还是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不过因介绍的是二人合作的豫剧崔派名剧《桃花庵》,故而仍将二人视为豫剧名家吧。
杜玉珍是地道山东人,嘉祥县人。在父亲的影响下接触戏曲,1980年考取嘉祥县艺校系统学习山东梆子,应该说杜玉珍被称为山东梆子名家骨子里更正一些,这是她的启蒙剧种。毕业后进入县山东梆子剧团,并拜团里的徐先立先生为师,主攻青衣,兼演帅旦、老旦。1988年9月,杜玉珍参加山东省“泰安音像杯”山东梆子青年大奖赛荣获二等奖;1989年10月举行的山东省第二届文化艺术节上,她在现代戏《情祸》中饰演女主角巧云,因表演出色而荣获表演一等奖。25岁的杜玉珍开始崭露头角。之后 杜玉珍先后在《白蛇传》、《铡美案》、《三省庄》、《卖苗郎》、《桃花庵》等二十多个传统剧目中担纲重要角色,成功塑造了一系列不同风格的人物形象,逐步成为鲁西南颇有名气的青年演员。成名后的杜玉珍被调入济宁市豫剧团,开始改行演唱豫剧。这至少说明当时在鲁西南豫剧大行其道,而山东梆子还处于低迷期。该文介绍的《桃花庵》便是调入济宁市豫剧团后的作品。杜玉珍在剧中饰演窦氏,沉稳内敛,举手投足、音调情致之间可以看出浓厚的豫西调的韵味,是相当地道的一部崔派作品,可以说该版即便是放在今天的省内院团,亦是拔尖儿之作。以第一场站门楼认子一折为例,从窦氏出场那一句“九尽春回杏花开”,便有扑面而来的崔派韵味。我不晓得杜玉珍是否与崔派弟子如张宝英老师有过接触,但她唱腔中那种崔派味道的确很正宗,可见下了功夫了。下门楼时,眼望门外酷似乃夫的顽童久久不肯离去,嘴巴不由得半张着,形象逼真而自然情真。当苏宝玉喊出那一声娘的时候,不觉咧嘴潸然泪下,然后站起身来才唱出三十多岁听到第一声娘叫的喜悦之情。杜玉珍对人物情感的把控和细节的处理无微不至,极为细腻真挚。"盘姑"一场中,杜玉珍表现更好,尤其是“窦氏一阵双泪倾”那段大滚白很见功力,韵味纯正,这是很多崔派嫡传弟子也很难把握的。同时该剧中的丫鬟也非常不错,省内院团大多数这个丫鬟都是根电线杆子,张宝英老师与台湾萧庆林老师那个版本中的丫鬟一出场还在那里搔首弄姿,完全不考虑她主子此时痛苦的心情,真是可气可恼。而该剧中丫鬟不时对窦氏示以肢体或眼神上的交流,为窦氏的不幸而显得忧心忡忡,这才是贴身丫鬟应该有的本色。
剧中的陈妙善由豫剧名家郭秀玉出演,郭秀玉亦是山东人,但她却是豫剧科班出身。郭秀玉因自小聪慧伶俐而被济宁市豫剧团相中跟团学习,80年正式入团成为济宁市豫剧团的龙套演员。但郭秀玉很有心,处处留心,时时留意,逐渐崭露头角,开始跳梁演大戏,先后在《朝阳沟》、《春草闯堂》、《哑女告状》、《桃花庵》、《义烈女》、《泪洒相思地》、《王华传》、《梅姑访奇案》等剧目中担任主角。2005年举办了个人折子戏专场演出,成为山东戏曲界第一人。同年排演《五世请缨》饰演穆桂英,并在次年山东省戏剧大赛中荣获表演一等奖。郭秀玉饰演的陈妙善秀气内敛,扮相俊秀,是这一角色中不错的演员。在“搜庵”、“盘姑”中,她的处理同样细腻生动,以情带声,情真流露,与杜玉珍配合的相得益彰。
剧中的苏坤实验者寇德林,与杜玉珍、郭秀玉一样都是国家一级演员,他是豫剧科班出身,但现在跻身山东梆子十大名角之列,最近的代表作品是与梅花奖李新花合作的《圣水河的月亮》和与杜玉珍合作的《河都老店》。
其他不说啦,还是好生看戏吧。先不扯梆子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