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霍光被免的杜延年如何成功复出位列三公
(2015-07-30 09:20:41)
标签:
汉宣帝霍光杜延年御史大夫汉武帝 |
分类: 【西汉风流】 |
杜周以一介小吏起家,位居公卿,家资累万,三个儿子也都风光无限,长子、次子成为河南、河内郡守(这是当时仅次于京畿的地方大员了)。但真正让这个家族得以风光的却不是这两个大儿子,也许他们过多延续了父亲的“酷暴”,以至于在杜周之后的仕途并不稳定,于杜家发展并未起到更大作用,史书只是匆匆七八个字便带过了。
真正让这个家族兴旺的则是三子杜延年,这个最不像老子的儿子成就了这个家族百年的辉煌。当然,杜延年有杜周这样一个位居三公的老子,的确让他在仕途上获益不少。昭帝初立,大将军霍光把持朝政,“以延年三公子,吏材有余,补军司空”。这是杜延年仕途的开始,有着大将军的庇护,可谓顺风顺水。加上始元四年益州蛮夷的造反事件,延年在此事件中表现出了果敢与英勇。燕王、盖主、上官桀等人的谋反事件更让杜延年受到了皇帝的赏识,准确讲是霍光的认可,“封为建平侯”。
杜延年的入世得意于霍光的赏识,但他并不像他的父亲杜周那样唯霍光马首是瞻。当然这并不是说杜延年对霍光不够忠心,在原则问题上他与霍光是一致的,但在实现的途径却又有自己的想法。霍光是从汉武帝时便出入朝堂的老臣了,他深受武帝时朝政的熏染,身上多多少少沾染了武帝时的风气,滥用刑罚、奢侈师旅等。延年则不同,他待人宽厚,不主张用狱严苛,适当的以德辅政则对大将军更为有利。更主张“修孝文时政,示以俭约宽和”。举荐贤良,议罢酒榷盐铁,这些一系列举动对于昭帝初期乃至昭宣盛世的开创都奠定了基础。当然也赢得了霍光的欣赏,每有疑问,他都询问杜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