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浚县古城的是大明洪武降州为县以后,经过明清两朝修复、扩建而形成的规模。西临大运河,明清时称卫运河,是帝国漕运中重要的一环,这也正是浚县城能够在丧失了其军事地理位置之后,依然能够创造出来中州四大名镇有着小天津美誉的李家道口(即今天滑县县城道口镇)和大平调西路平的文艺中心的辉煌。
不必想当年的轴轳千里,帆影片片,不必想当年的艄公号子嘹亮粗狂,更不必想那曾名列浚县八景之首的“云溪燕语”的灵动与和谐。眼前的卫河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光彩,旧河道在裁弯取直后就少有水来,现在的满河清水也是配合大运河申遗而在琵琶岛北端建造了两个橡胶坝而围截出来的。这一道水让无数老浚县人喜极而泣,他们畅想着有一天翻飞的紫燕再次在这里唱响绝美的华章。
这次西城墙的穿衣带帽工程,主要是修复了西城楼、西北角楼和城堞,并对墙体内之前被破坏的地方进行了古法填充,此外还恢复了云溪桥东引桥,在西城门外修建了大运河广场,这里曾是浚县城最大的码头所在,也是一条名为鱼市街的老街道所在。因为是码头,这里成为了明清时期最繁华的鱼市交易市场,人潮熙熙,叫卖声声,那时候西城墙从今天西城楼至允淑门一段的外墙体全部藏在鱼市街的百姓家中,这一次能够将他们透出来,真也算功德一件。不过也真的挺感谢这些村民的,他们虽然将这段墙“据为己有”,但并没有去破坏它们,墙砖、碑铭都保存的非常完好,以至于在“公之于众”的那一霎惊艳了世人。那些碑铭成为方志学家、史学界研究浚县古城的新的佐证。
当年的西城墙是散养的,仅有允淑门至西北角楼的外城墙因紧邻卫河,没有居住开发的空间幸得“袒露”于外,也成为浚县古城最沧桑悲壮的一段象征。西城楼至允淑门内侧曾有一条西城弯胡同,胡同很窄,单行道,西侧是城墙,东侧是居民,这一段保存也不错,虽然有小量破坏,但大体完好。而允淑门至西北角楼内城墙则因长期被居民私用,不对外开放,而挖空了不少,破坏比较严重。这一次修复内墙主要集中在这一段。在修复时采用了古代夯筑的手法,一层一层夯实,新旧交替之间也透露着时间变幻的沧桑。西城墙修复仅是古城升级改造的一小部分,当然这一部分是整个古城文物富集度最高的一段,以后会有专文来讲这一段的文物。古城要用几年的时间,将当年明清古城的面貌再现,再次围成一个圈,目前东城门、南城门正在建设中。不过不曾见过它们当年的模样,它们在我的记忆中只是各有一段护城河和一座明代石桥。
我并不否认这样大规模的古城复建的劳民伤财,而且未必能够起到预期效果。但也并不过度排斥,只要能够修旧如旧,而不是造假式“修复”,就不会太让人反感。当然古城改造中已出现了这些苗头,比如西城楼内北侧正在大张旗鼓的修建什么李公馆,不知道这是哪位李公,何朝何代生人,从未听过这里曾经的故事。真希望这样的例子能够少一些,而像文庙、翰林院、西城墙这样的修复多一些。让游客真正读懂我们的故事,能够“再回首”,成为宣传古城的前沿,不是靠我们巧舌如簧,而靠的是这里的真实。
观澜门,又称水驿门,因门内曾设有平川水驿而得名,门外设有码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