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满月后,一家人来城里给她洗澡。店刚好在文庙边上,于是与媳妇、小妹和外甥便一起逛了次文庙。浚县文庙现为省宝,修缮后免费对外开放。这在浚县遍地挖金的今天还是相当难得的。
文庙的主体建筑现在保存有棂星门、泮池、状元桥、戟门、大成殿和左右厢房,修复时也基本做到了修旧如旧,明清特点浓郁。文庙与县衙比邻,现在县衙正在复建,庙貌巍峨,看上去好大一片。其实当年文庙也与县衙一般,在大成殿后面还有明伦堂、尊经阁等建筑,只是现在大成殿后面的建筑连点儿踪迹都没有了,倒是县衙中间还强行保存下来四个硕大的建国后的极有时代感的粮仓,矗立在一群仿古建筑里,扎扎的就像个冷笑话。
这是第二次进文庙,上次去的时候还没完全修缮好。文庙里人并不多,寥寥无几,也许都在家里准备年货呢。小外甥倒是很开心,在状元桥上跑来跑去,他还不会讲话呢,但各种表情动作都学得极好。不过他的胆子挺小的,大成殿前有浚县名人、孔子高徒的端木子贡塑像,我跟妹说:这可是个大财主,有老鼻子钱啦,赶紧合个影吧。但当妹抱着外甥照相的时候,小家伙扭头看着这个毫无表情的塑像,心中惴惴的,拽着妹要马上躲开,极不情愿在它身边站着,一个劲儿地催着离开。文庙内的像当然都是新塑的,但结构和地面却还是老的,依然透着一种沧桑感。庙宇中特有的那种庄严与肃穆感和时代的幽暗感扑面而来。
我们没在文庙待太久,因为还等着给宝洗澡。院落里矗立着不少历代碑刻,龙形碑首的也不少,大成殿前的青龙墀雕刻也是在这次修复的时候在文庙里发现挖掘出来的。泮池栏杆上的狮子、仙桃几乎都被破坏完了,完整的找不到几个。干涸的泮池边上长着一株唐槐,腹内长出一颗榆树,俗称“槐抱榆”。只是现在只能看到老槐树的根了,小榆树却长大成人了。被人寄喻美好的自然景观却以这样一种方式最终呈现,就像父辈们养活了子女,而子女却远离父辈独自过活一样,不晓得是父辈们太慢了,还是儿女们太快了?时代总是这么催、催、催的,生怕谁的脚下生了根。可是没有了根,不就都成了飘萍了吗?孤独的城市病,尤其是进城务工的那一批年轻的城市人和奢想成为城市人的赖在城市里的人,在这个时代里蔓延,他们就是因为太快了,却怎么也扎不下根来。无助与苦楚只有自己内心知道,没有人能够理解,也不会有人去理解。
槐抱榆
左泮池
大成殿
右厢房
左厢房
青龙丹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