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武牧羊北海边

(2015-03-18 10:00:20)
标签:

苏武

李树建

苏武牧羊

汉武帝

儒家

分类: 【西汉风流】
小方读《汉书》之七十六
苏武牧羊北海边
豫剧名家李树建《苏武牧羊》中的苏武形象

班固把苏武与李陵列入同一篇传记,两人对比的意思很明显,那篇“赞”更表明了史家对苏武与李陵截然不同的看法。就这样,两千年的岁月,李陵与苏武这对好朋友越走越远。苏武被一代又一代的帝王通儒盛赞标榜,成为中国历史长河中一个鲜明的标杆。

诚然,苏武是值得盛赞的。毕竟匈奴的十九年,去时尚年少,归来已皓白,在北海边陲,茹毛饮血,天地为铺庐,单于种种的诱惑和令公羊产仔方得赦免的敕令,都未能让苏武改变心志。汉节已经吹秃了,但心中却永远紧紧握着符节。

信仰是一个伟大的东西,很难相信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能够走多远。古代历代,在重视儒家治国的同时,都没有忽略佛道等宗教信仰的问题。我们可以嘲笑大唐的举国礼佛,也可以嘲笑宋徽宗迷恋道教,梁武帝几次三番捐身佛门,嘉靖帝几十年侍道不理朝政,但如果从信仰这个角度看,他们只是过分强调了精神的层面,而忽略了精神需要行动去支撑而已。但通看下来,历代是将政治和信仰有明显区分的,鼓励儒家的同时也不排斥宗教,甚至当政者以身侍教。政治与信仰是相辅的。但到了近代,佛道被归进了封建迷信,西方的政治意识、主义成了国人的信仰,政治主导了一切。当我们越富裕,越发觉空虚,越发现距离幸福越来越远。行动挽救不了精神上的空虚,虽然我们在鼓吹着万紫千红的春天,但肥皂泡似的文化经不起时间的晒制。当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寺庙道观,其实已经是对文化的一种嘲笑。

苏武的信仰便是对大汉的忠心,这是他最终荣登麒麟阁的重要原因,也是被后代彪炳的理由。其实苏武家族在大汉过得并不快乐,我们可以从李陵与苏武的那段对话里看出来,苏武家族在大汉受到的打击太大了,死伤凋零。即便是苏武本人在归汉不久便卷入了一场宫廷争斗,儿子死了,自己也免冠了。如果不是昭帝突然驾崩了,恐怕苏武也将在民间老死一生了。但即便如此,苏武依然忠心大汉,他所忠得并不是某一位帝王,而是一个王朝的江山社稷。“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正是这一点,让大汉看重,为后世历朝历代所看重。其实苏武对大汉的贡献也不过这一点,如果说还有,那便是拥护汉宣帝登基。汉宣帝应该算是大汉中期最贤的一位帝王了,他创造了大汉真正的盛世。史家多喜欢说汉武帝时为西汉巅峰,其实不过是看中了他开拓疆土的功劳,然而这一点对于当时的百姓而言,则是苦不堪言,以至于到最后汉武帝自己都不得不下罪己诏,对之前自己的功业予以否定,令后代子孙不得效仿。武帝期是一个严重消耗期,丰盈的国库渐渐空虚,因此这个时期有一个代言词——好大喜功。而昭帝与宣帝两朝固本,让满目疮痍的大汉真正的站了起来,即不用武而屈人之兵。

这便是一个真实的苏武,他用他的执着与忠诚为我们竖起了一座倔强的丰碑,“十九年羊群为伍狼为伴,十九年茹毛饮血又吞毡,十九年多次去把鸟粪喃,十九年只落个人亡家不全”。李树建的这段“十九年”真挚的唱出了可歌可泣的苏武。只是归来的苏武似乎并没有为李陵作多解释,也许在北海那次长绝不仅仅是不再相见,而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他深知李陵之冤,但不齿李陵之行径。于是,历史长河中李陵越来越渺小。

                                                                —— 2012-10-30 晚上 19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