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邑风流】精美绝伦的楠木雕刻——大汾何氏宗祠访楠木

标签:
祠堂楠木东莞灰塑梁架 |
分类: 【天涯行者】 |
厢廊里的楠木梁架
何氏大宗祠又称“萃涣堂”,取《易经》中有聚有散的意思。位于东莞市万江区大汾村,建成于明嘉靖8年(1529年),是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有头门、前殿、后殿、厢房。硬山顶上有船形脊,布局严整均衡,风格端严雄健。面积(不计地堂)约600多平方米,它不论石雕、木雕、砖雕、人物塑像、花鸟虫兽、山水楼台、古物图案等均精雕细塑,尤其在头进后面的第一个天井两边厢廊楠木梁架构件上的立体式雕刻,显得富丽堂皇,极为精美。


祠堂都沦为打扑克、搓麻将的佳处

厢廊


大堂梁架




尚保存有明清时期功名碑三十七块。仅明代就有成化、正德、嘉靖、崇祯四个年号的功名碑,功名碑均为花岗石雕刻,是族人为本族考取功名的读书人所立。看了这一大堆功名碑,再看看祠堂和村里古民居上的“琴棋书画”、“渔樵耕读”、“状元归里”的雕刻,才能了解到耕读文化和科举制度对农村读书人的深远的影响。祠堂和家塾是儒家文化在农村的体现,是过去几百年中全村最有气派的建筑。


祠堂墙壁上镶嵌有不少这样的书画作品。大汾是广东省书画之乡,在明清时期这个村子走出了四位进士,三位举人,书香之乡,名扬四里。


二进院落

后殿神龛上供奉萃涣堂历代祖先神位,其中最上面的一个叫何邦俊,他元朝时居住莞城蚝篱贝,为人学问渊博,何真起兵据两广时,礼聘他当幕僚,他和朋友都认为“何真乃一勇之夫,不能成大业”,于是举家迁往大汾村躲避,于此地经商。他生了八个儿子,是萃涣堂的始祖。
祠堂前面有一块很大的地堂,一直伸延到汾溪河边,地堂两边竖立着前面所说的三十七块功名碑。为了保持地堂和河堤清洁,这里古代曾订有一个合坊公约,并把文字刻上石碑,现在这石碑尚存,镶嵌在河边土地庙的墙壁上,内容是对污染环境者重罚,对检举者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