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观看了几出新编京剧,均是前不久第七届中国京剧节中展演的剧目,可以说聚拢了中国京剧圈各院团的当家名流,大有群雄逐鹿,竞显风流之势。其实,自己对京剧了解并不多,所听的也多以唱段居多,整本戏看的并不多。由于喜欢京剧名家李胜素、于魁智的戏,所以看戏还是以他们为主。后来由于程派青衣刘桂娟经常做客自己爱看的《梨园春》栏目,因此看了她的《陈三两爬堂》、《窦娥冤》等剧目,感觉亦是不错。人漂亮,做戏也不差。
到广东后,似乎听京剧越来越多了,有事没事就会听上一出。每次总为京剧能够保持其原有的精气神儿而倍感兴奋。因为豫剧已经被改的面目全非,梆子味儿越来越少,尤其是各大剧团为了获奖争荣誉所创排的大剧更是不忍一听。那种浓浓的梆子韵也只能在老艺人的音频资料中找到,抑或在某一个乡野草台上还的一听。豫剧舞台上基本都沦为了话剧舞台,全部是现代戏的模式,改革者称这种模式可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可以吸引年轻人。但其实真正吸引人的不是这些外面花里胡哨的东西,而是豫剧的本真。就如同年初豫剧院花大气力复排的狗屁交响乐版《穆桂英挂帅》,又是李树建、汪荃珍等名家参与,马金凤得意弟子关美丽亲自挂帅,豫剧院青年团全团参与,但结果呢,雷声一片,市场并不买账。听众心中的《穆桂英挂帅》依然是马老的,那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老百姓心中有杆秤”,听得出来,到底是在做戏还是在制造噱头。也希望马老的弟子能够洁身自好,不要砸了自己老师的招牌。
京剧里老剧目很多,一茬接一茬演员传承下来,依然那么演着,老百姓并不觉得它多不妥。豫剧的改革派就是太过于媚俗了,好像包装胜过一切似的,其实是花钱买板砖儿,恶心大众。京剧中也有不少新编剧,但他们很少新编些传统剧,传统剧就传统着演。而豫剧总是老戏新作,结果腾笼换鸟搞得不伦不类。而且豫剧舞台上的武戏越来越少了,所谓的武旦、武生基本都成了花架子,真怕青年团的那几个武功不错的演员给耽误了。新编京剧中也有这个弊端,武戏越来越少。多是以唱段取胜,而且传统京剧中很少见一个人的大篇幅唱段,有时候一出戏的核心唱段也不过是两个人轮流唱两三句而已。但新编剧目中往往主人公都有一段甚至几段核心唱段,大有向一贯重唱的豫剧看齐的架势。
一连看了北京京剧院的《屈原》、天津市青年京剧团《钦差林则徐》和河北省京剧艺术研究院《赵佗》。《屈原》由张建峰、窦晓璇、方旭、张凯等领衔,张建峰和方旭两大主演表演的的确不错,场面大气恢弘。但这出戏完全是话剧的表演模式,很想知道如果呈现在乡野草台,这种戏演员的上下场该是怎样的。不过也许人家不用下基层呢。《钦差林则徐》的两大主演本人都喜欢,孟广禄和刘桂娟。这出戏的京剧味儿比《屈原》浓些,尤其是林则徐“喊口号”的“苟利国家生死以”那段唱腔,酣畅淋漓,壮怀激烈。但从那之后,林则徐连着喊口号,都是时下时髦的主题,让人有些倒胃口,听觉上也有些疲劳。更让人感觉怪异的是,这出戏杀戏有些仓促,贪官们的突然性的一百八十度大掉头让人感觉怪怪的,如果贪官们就听清官说上两句话便能放下屠刀,那么就不用这么凶猛的“打老虎”、“拍苍蝇”了。
最好、京剧味儿最浓的莫过于《赵佗》了。这出戏有将近古稀之年的梅花大奖得主裴艳玲担当主演,也是由其执导的。之前看过裴老的《钟馗》、《响九霄》的精彩片段,这是看的裴老的第一出大戏。之前在网上知道裴老不太热衷新编戏,对当下的那些所谓新编戏很看不上。这次能看到她担纲的《赵佗》便充满了期待。果然一开场,赵佗一上场便眼前一亮。真的不敢相信,一副靠把武生的装束,十多斤的大靠压在一位快七十的老人身上,但裴老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都交代的格外清楚,从南征之时秦国大将青年豪壮到迟暮之年南越国王的燕然而乐。广州城内有南越宫署遗址及水闸遗址和越王墓,可以说赵佗南征是北方文明对珠江蛮荒之地的一次大规模的开发和同化。生活在两广的百越民族因山水阻隔而与中原文化有很大的差异,赵佗南征促使了中国版图的大一统,但又因为他所处的刚好是秦汉交接之际,政坛风云变幻,秦始皇、项羽、刘邦、吕后一个个站出来斗法,远在边陲的赵佗不免总成为他们心中放不下的思量,因此无论谁上台,赵佗都需要争取或者摆平。《赵佗》剧中两端戏非常喜欢,第一段是入越后第一仗,五十万大军剩下不到十万,彭勇赵武两位得力战将也壮烈捐躯了。闻言的赵佗悲怆而泣的一段“西皮”——“血气腥风掠耳畔,偶传鸦声断长天。未及狂欢忽哽咽,触目惊心神黯然。一样的冷风吹热,一样的残月照尸寒。望娘的双眸难合拢,归乡的孤魂泪不干。血泪交融魂飘散,漫山遍野断肢残,哪一个不是良妻梦中汉,哪一个无有老母把心牵。秦兵越将难分辨,胜亦悲凄,败亦哀惨”。这一仗让赵佗改变原有的计划,他看到了战争的血腥,也看到了战争解决不了一切。于是转换策略,秦汉娶越女,南北联姻,与越人和平共处,相互交融,用自己的文明与德政唤醒这里的人民,从而达到了不动刀枪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南越俨然成了秦汉交兵之际的一方世外桃源。在那场篝火晚会上的一通鼓,擂出来的是赵佗的智慧,是赵佗的自信,更是赵佗的胸怀。另一场戏是最后赵母碰碑而亡后,赵佗在越宫设灵堂祭奠的那场,此时的赵佗已垂垂老矣,一副老生装扮。唱腔中是无限的悲催,使人怆然泪下。这段戏的确是功力。记得豫西调老艺人苏兰芳曾说那时候唱戏,一句话唱出去就得让人落泪,这是功力。裴老不愧是国宝,这出戏中虽然裴老年纪大了,武戏稍稍有些吃力,但完成的亦是非常完好。而且尤其是前半场展示了河北京剧艺术研究院武戏底子真的不错。尾声里百寿之日赵佗再次擂起鼓来,姬妾们相伴相依,鼓声里透出的是赵佗德政安南越的满足和幸福,这也是他牢记母亲遗训而护卫一方的交代。这出戏与其他参展剧目截然不同,让人耳目一新,有一种看大戏的久违的感觉。
接下来可能还会看一些参展剧目,感触还会慢慢写,但希望能有《赵佗》这种久违的感觉。现在的年轻演员多了很多出名的机会,但也正是因为这个也多了许多浮躁的机会,少了老艺人的操守和功底。这次京剧节剧目基本都在“空中剧院”演出,但剔除浮华,能够沉淀成为经典的恐怕不多,但《赵佗》绝对可以成为一个例外。
搬着板凳看大戏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