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将军李广:想说爱你不容易

标签:
李广七国之乱匈奴卫青王朔 |
分类: 【西汉风流】 |
“李广难封”,似乎成了武帝朝一大难以绕开的问题。飞将军李广从文帝时便疆场厮杀,表现卓越,多年戍守边陲,对匈奴着实形成了威胁,这样的功勋着实让很多李广迷们愤愤不平。
封侯拜相是古人也是当下人对一个人成功与否的认定标准,以此为标准,李广是不成功的。从他的表现来看,他也着实为此很郁闷。但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李广难封恐怕也是李广自找的。
李广在文帝朝的亮相是相当漂亮,与匈奴兵的交战中表现英勇,受到文帝的关注,但文帝的感慨也让这位新秀背负了一生的怀才不遇——“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这句具有谶语性质的话点开了李广戎马峥嵘的一生。
景帝时,李广在七国之乱平叛中表现突出,拜上谷太守,从此与匈奴日夜为伴。也是在这个时候,李广难封已经初露端倪了。在平叛中,李广私自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印绶,这是一个很要命的事情。可见李广这个人相当自负,不满自己作为周亚夫的跟班儿出征,心中时时都想着独当一面,想着做将军的威风。这对一个武夫来说,当然不算致命的。糟糕的是,他没有任何政治头脑。梁孝王私受的将军印又怎么可以接受呢?虽然七国之乱中梁王与景帝达成了一致,但并不表明两方已经平息了,相反两方在各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梁王是景帝不能言的痛,他当然不会容忍李广这样的人,因此七国之乱中虽然表现突出,但却没得到封赏,更不用提封侯拜将了。但即便如此,李广的自负一点也没有收敛,上谷太守任上,敌我都已经知道“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这样一位边关将领,虽然很有兵缘儿,受到兵士的喜爱,但对于朝堂与人际他是一窍不通的,因此他在长城沿线来回打游击,却始终不见提拔的原因。更令人郁闷的是,李广一直都没发觉自身的问题,而对皇帝不封十分不满,一次与王朔聊天,“自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这王朔原本就是一个望气算命的方士,李广幼稚到这种地步,他的这种怨言虽然未必传到汉武帝耳中,但想必朝中不少人都知道,像王朔这种人在武帝朝是满长安,他们游窜在各名门望族之间,甚至是皇宫大内之中。李广弱智到这种人都能成为推心置腹的哥们儿,将牢骚话倾肠而吐。这样的一个人,帝王岂敢封?
李广的这种难封境况是因为他自身性格的幼稚而导致的,有很多机会它可以封侯拜将,但他总在关键时候掉链子,就像七国之乱中的梁王之印一样,使得他始终徘徊在帝王的视线之外。因此,除了那些原本可封的机会错失以外,李广前后六七次出兵匈奴,可圈可点的不少,但建功立业却提不上。没有哪一次可以用战功硕硕来形容,相反每一次都是凄凄惨惨戚戚的回来,相当的狼狈,几次都几乎是全军覆没。这样一个没有赫赫战功的飞将军,即便声名再大,也无法享受封侯拜相的待遇了,他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卫青、霍去病、张骞等新贵们一个个走上荣誉的殿堂。
他当然不会服,这也是他最后身死漠北的缘故吧,他太渴望在这片黄沙中建立自己的功勋了,可过分的渴望便是彻底的失望,幸运之神没有亲吻这位须发皓白的老将军,最终李广迷路,愤愤自杀。报怨象一味慢性毒药,在李广的身上蔓延,也许只有这片黄沙能够了解他的苦衷。但无法挽回的是,难封的噩运如同一个魔咒套在了李广的子孙头上,这是一个悲剧的家族,虽然代不乏人彪炳史册,但也代不乏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