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能按照原计划回莞,媳妇有点小失落。但还是充满开心的跟我来了陆丰。知道陆丰也是因为历史课本上响当当的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但我并不想在这里来一次与海丰一样的红色之旅。陆丰碣石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但由于这里是后加的一个旅行地,所以并没有做前期准备,对这里有什么也并不清楚,仅晓得碣石有座玄武山,香火极其鼎盛。另一处金沙滩则是旅馆老板娘推荐的。
因为赶中午的火车,所以我们出门很早。早班车在陆丰街道里行驶,小地方的车走走停停的也厉害。因老板娘之前跟我们讲过玄武山就在路边上,可以看到。因此到碣石的时候,便留意上了,但一直也没发现有座山,直到看到一座绿色琉璃瓦的三间山门上写着“玄武山”三个字,才赶忙喊师傅停车。大清早,已经很多摩的在这里等着了,有一个急忙上来,不过我们指指要去的地方,他便另去兜圈子了。玄武山,这是一座山吗?完全没有什么感觉,在我眼中,这不过是一个坡地罢了。
景区不售票,这是最好的了。入了山门,一个大广场,对面上是一棵新植来的大榕树,而广场前后则是两座古建筑,尤其是右手边,大名鼎鼎的的元山寺便在这里了。元山寺,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山寺始建于南宋时期,而眼前的这座赫赫寺院却是明代初年的作品。明洪武二十二年碣石建卫,二十七年建城,遂将玄武山上的小庙重建,定名为玄武庙。明万历五年,碣石卫总后侯继高主持规划扩建,建筑格局为多组四合院对称式宫殿群体,坐北朝南、卧岗面海,依山递筑的寺院。其建长布局合理,结构严谨,计有山门、前殿、中殿、正殿、配、厅堂、院落、左右庑廊、方丈厅及僧房等建筑九十九间。寺间供奉玄天上帝、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弥勒等佛像。并置寺田岁租,居僧礼佛。同时在寺后置福昨塔,始称为玄山寺。后因避清代康熙(玄烨)帝讳,改“玄”作“元”,故有“元山祖庙”、“元山寺”之称。
清乾隆十五年于寺前百米处置建戏台,与寺宇、福星塔在同一轴线上。元山寺于明清,几度修葺,至清光绪二十二年起例定十年一度进行维修重光,故整座寺院至今仍保留着重斗叠拱,雕梁画栋,各种木雕、石雕、花鸟鱼虫,千姿百态、巧夺天工,宫殿庙顶,高脊飞瓴。寺内的各式各样铜铸、玉雕、陶器、泥塑神像,无不形神兼备,工艺精湛,使人感受到富丽堂皇又肃穆端庄的明清两代的建筑风貌和工艺珍品艺术造谐的独特风格。
元山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古代碣石卫的历史息息相关,它不仅是闽南语系海内外信众所敬仰的宗教圣地,也是古代粤东海防军事指挥中枢。历经明清两代,数百年间,沧海桑田,大量珍贵藏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记载着中华民族特别是广东沿海人民抗击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辉煌史绩。碣石设卫之后,元山寺更是朝廷钦差、官员和名人贤达到这里防务、聚会、游览、观光、朝山瞻奉之地。至今玄武山及元山寺周围仍保存有历史名人留下的诸多摩托车崖碑刻、题匾。有明代嘉靖四十三年抗倭名将俞大猷的题石“万世太平”,万历十年巡兵备道姚龙因等的题碑“三台保障”,清光绪十六年镇碣使者邓万林的题石“山不在高”等;更有清道光十九年民族英雄林则徐的题匾“灵声满道”,以及其他提督、总兵官和名人贤达等题匾多面奉挂于元山寺内。其中林则徐和刘永福的题匾被列为中华名匾。这些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均具有高度的历史、艺术、科研价值,同时也证明了碣石卫海防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玄武山元山寺驰名海内外的宗教信仰地位。
穿梭在元山寺的勾心斗角、雕梁画栋之间,有种感觉自己老家的错觉。老家浚县与这里一样,两座小山养育了古城人的自豪与富足,不过大伾山、浮丘山至少看上去还是一座山,而这座玄武山多少让我有点晕菜,这怎么就是山了呢?这充其量也就相当于家乡的那道火龙岗吧。转过大殿,走到福星塔,终于让我知道这里果然曾是山。福塔应该是山之巅,塔之侧一块硕大的红色花岗石矗立着,石上有一小树,两三个人坐着休憩,有盘山道可登。山上刻有“山不在高”等历代题刻。我和媳妇相视而笑,这已经登顶了。不过,站在山顶上,俯瞰整座寺院,四合院套着四合院,层层叠叠,规规整整,飞起的屋脊,翘起的檐角,无处不在的嵌瓷与彩塑、雕刻,独具匠心的点缀其间。拾阶而下,穿过一道道门,重新来至广场前。
戏楼,早已看不出是座戏楼了,更像是一座翻修的庙殿。不过翻得很粗糙,从这座大殿往前一直到到石牌坊,都是近代新修的,它们就像花絮一样,全国各地都在做这些功夫。原本直截了当的古建筑,非要搞一大片不论不类的当代仿古建筑群作为铺垫,虽然这个花絮并不招人待见,但各地都乐此不疲。不过,不变的是对宗教的那份忠诚,无论是新修的还是固有的,佛像前都可以看到焚香叩拜的百姓,多是老人和妇孺。
我们未到古镇中心走走,应该保存有一些古街道、商铺之类的建筑,否则一座元山寺便扣上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的大帽子,似乎有点货不真价不实。在大牌坊前,又遇到了下车时跟我们打招呼的摩的老叔,我们便向他问了去金沙滩的事,挺爽快,要价也不高,我们便坐着摩的去看海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