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鹤壁市政务论坛
在豫北大地,北依太行,南望黄河的千里古金堤上,有一著名道教胜地——高真观。它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浚县西南二十公里的新镇镇大屯村。据史料载,这里是道教全真派北七真人、万乘国师丘处机的栖身讲道之所,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西“永乐宫”、北京“白云观”享有中国北方三大宫观共祖的美誉。
一、高真观的由来及创建年代
史载,金元时期,中国道教大致分为:全真派与正一派两大派别。全真派的始祖王重阳,于金大定七年(1167年)在山东宁海的全真庵中讲道,集儒、释、道为一体,始创全真派的雏形。以后,他的弟子丘处机继承发展了他的教义,正式创立了全真道。全真道主张以“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以“济贫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为“真行”,功行俱全,故谓全真。高真观以丘处机栖身地名观,以真人思想传播得名,高真观的名字来源于斯。
高真观始建年代无考,但从观内出土的一对似狗非狗、似狐非狐、似虎非虎极为珍贵的“四不像”怪兽石雕,质细工精,姿态如生,据专家考证当为唐代遗物;另据碑文载,金大定年间丘处机在此栖身讲道,高真观因此而得名,据此说,高真观的创建年代至少应在金大定年以前;又据观内三清殿前元至治元年(1321年)的石香炉、洪武年间铸造的铁钟,以及观内现已收集到自明洪武——天顺——宣德——嘉靖——万历——天启,至清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光绪等,两朝十二帝五百余年重修碑记。这些文字记载和实物证明,可以断定高真观创建应在宋·元时期,甚至更早,是我国目前现存年代最早的道观之一。
二、宏伟壮丽的宫殿式建筑
高真观的建筑格局和形制,基本继承了宋代建筑传统,即以宫殿式的建筑形式,皇宫式的中轴线布局,以子午线为中轴,座北朝南形成中路,东西两路互相对称,形成一个建筑群。总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殿堂楼阁四十余间,近千平方米。
高真观的主要殿堂座落在中路,其建筑风格与中国的宫殿建筑极为相似,这是因为道教的神仙信仰是从中国民间的神仙崇拜发展而来的,它的建筑风格也就吸收了中国早期神庙、明堂的特点,而人间帝王宫殿也是神庙演变形成的。另外,还认为人间的一切都是天上的反映,所以天上诸神的住所应与人间帝王居住的宫殿相似,所以高真观中路的殿堂无论是外观还是殿内陈设、殿前院落,都类似于宫廷中的正殿,充满刻板、华贵、肃穆的气氛。那么东西两路建筑,接近民间房舍,更富有人间烟火味。
高真观中路主要建筑五进,即:
——山门,山门有三个门洞,象征“天神、地袛、人鬼”三界;
——魁星阁,阁内有护法神王灵官;
——三清殿,供奉着三位尊神,三清之首是玉清元始天尊,也叫天宝君;其次是上清灵宝天尊,亦称太上道君;居第三位的是太清道德天尊,一般称之为太上老君。道教中有“一气化三清”之说,相传三清都是元始天尊的化身。
——祖师殿,供奉丘处机,元太祖封他为万乘国师,令他掌管天下道教。
——黄录阁,中路最北端一双层九间回廊建筑,上层供奉玉皇大帝和雷公、电母、四方星宿,下层为东岳大帝及地祗诸神仙等。
高真观的整体风格还体现了道教入世思想,除了殿堂楼阁,月门回廊外,还有千年古柏、古槐,高达数丈的杨、椿和榕花、枣树。使高真观殿堂森森,丛林匝地,郎腰曼回,清净典雅。
高真观东西对称有钟、鼓楼,龙王、关帝、文昌帝君和碧霞元君等,另外,还有寮房为道士生活住宿。高真观建国后辟为学校,大部分建筑在1970年以后拆毁。现存建筑只有“三清殿”还完好无损。
三清殿,是高真观主店,为四梁八柱歇山九脊,面宽、进深三间,殿顶用黄、蓝相间琉璃瓦覆盖,歇山垂檐板用不同琉璃浮图构件镶挂,九脊的鸱吻走兽和骑凤仙人,姿态如生,润色美观,加上飞檐凌空,斗拱重叠交错,平棋藻井结构清巧,更显得庄严崇丽。以后虽经多次修葺,但墙体、木架、瓦当构件、建筑工艺结构等都未改变原貌,是现存较完整的原始宋·元建筑,在全国为数不多。

丘处机布道场遗址
三、丰富的历史文物宝库
高真观除“三清殿”外,还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
1、原悬在无极门刻有“高真观”三字石匾一块,正是宋徽宗瘦金体风格,端庄大方,力透纸背,整体看是正楷书,综合看多有变化,可以称得上是书法艺术珍品。
2、出土的似狗非狗、似虎非虎、似狐非狐的四不象石刻神兽,安祥倦身睡卧,质细工精,姿态如生,象征着道教奥秘莫测,玄机变化,涵盖天地,囊括六合的神奇思想。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也是石刻艺术珍宝。
3、现已发掘搜集到观内历代石刻碑记十几通,这些碑记记载着丰富的道教文化资源和高真观建筑维修历史。同时碑记撰文、书丹、石刻多出自高官名家之手,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四、文物单位“四有”工作情况
1、保护管理机构
高真观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浚县文物局履行对其保护管理职能。浚县文物旅游局成立于1998年8月,与大伾山风景管理处合署办公,为事业单位,一级机构,现有干部职工400人,内设文物管理股、文物工作队、旅游行业管理股、宣传营销股、人事纪检股、规划建设股、园林股、办公室,隶属事业单位有大伾山风景区、浮丘山风景区、浚县博物馆。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大伾山景区、浮丘山景区的旅游业收入。高真观内设文保小组,成员由马行、杜行、焦行三个村的村干部及村民志愿者组成。
2、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及建设项目控制情况
2004年3月8日,浚政文(2004)10号文件公布高真观保护范围。高真观以三清殿为中心,分别向北80米、向南175米、向西50米、向东150米,作为重点保护范围,自重点保护范围分别向外扩2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在高真观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划定范围后,未增添新的建设项目。
3、保护标志
2003年6月,在高真观棂星门前树立石质标志碑一块。此碑由须弥碑座和平板碑身组成,碑座高0.7米,宽1.1米,厚0.3米,碑身高0.67米,宽1米,厚0.12米,碑正面刻:“浚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真观 浚县人民政府二〇〇二年八月一日公布
浚县文物旅游局立”。碑身背面刻:“高真观保护范围资料说明高真观始建年代无考,据观内出土碑文载:金大定年间,道教全真派北七真人、万乘国师丘处机在此栖身讲道而得名。高真观建筑风格,继承了我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形式,坐北朝南,中轴线布局,互相对称,构成一个布局严谨、错落有致的建筑群。建国后,高真观辟为学校,大部分建筑被毁,现仅存三清殿,为四梁八柱歇山九脊式。虽经历千年风雨,但仍保留元明时期的建筑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为加强保护,以三清殿为中心,分别向北80米、向南175米、向西50米、向东150米,作为重点保护范围,自重点保护范围分别向外扩2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撰文高同根
二〇〇四年三月八日”。
4、保护档案
2002年初,浚县文物旅游局申报高真观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准备工作,开始收集整理高真观资料,并初步建档。
2008年7月,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浚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对高真观进行调查,并著录普查档案。
2012年,高真观申报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对高真观原有档案资料进行整理,建立了高真观档案。现存放于浚县文物旅游局文物管理股。
五、下一阶段保护、管理、使用计划
1、保护计划
高真观属于浚县文物保护单位,将根据浚县人民政府浚政文(2004)10号公布的高真观保护范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河南省<<>文物保护法>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进行严格管理,搞好安全巡查与文物执法。同时,把高真观纳入浚县整体文物保护计划。逐步拆除保护范围的现代建筑,搞好环境整治和文物维修。
2、管理计划
高真观作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动物,将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做好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强化管理措施,确保文物安全。
3、使用计划
进一步挖掘高真观的历史价值、文化创意研究、传播与开发计划(包括企业总裁与志愿者培训,智库与管理咨询),搞好高真观的文化传媒建设和旅游开发(创意“祭黄老始祖——游牧野古迹——悟全真智慧”文化生态旅游链)。
六、工作“短板”
高真观开发管理不足之处是,社会公共服务资源整合的体制与机制尚没有建立起来,融资渠道不畅。必须立足文化创意资源,建立完善与规范相应体制与机制(在民政和工商部门注册接轨总布局“五位一体”中国化生态社会系统工程,方案见附件)。
注原名:建设高真文化书院:恢复千年传承的中原全真文化生态竞益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