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墙和文治阁:见证浚县六百多年沧桑巨变

标签:
浚县大运河古城墙钟鼓楼黎阳仓 |
分类: 【网贝记】 |
来源:鹤壁日报
浚县城西的卫河岸边,有一段建于明代的古城墙,它历经600多年风雨依然保存下来,见证了浚县这些年的沧桑巨变。
近日,记者来到浚县,探寻了古城墙的遗迹。
历尽沧桑的古城墙
如今卫河沿岸的古城墙两边,随处可见的是砖石瓦砾,这是浚县启动古城墙保护开发工作后,对城墙两边的违章建筑和与古城墙整体环境不协调的建筑进行了拆除。
“浚县古城墙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明清两代,古城墙多次重修扩建,日趋完整。”陪同记者采访的浚县文物旅游局局长裴顺昌向记者讲述了古城墙的历史。裴顺昌说,古城墙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原城门、城楼及大部分城池也于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拆除,现仅存沿卫河的一段古城墙、姑山南侧古城墙遗迹和浚县县城中心的文治阁。
沿卫河的古城墙南北长768米,高5.7米,宽7米。基部砌青石,高4米;上部砌砖,砖墙厚1.3米;内实以夯土,白灰灌浆,坚固异常。城墙的南北两侧,有券形顶城门两个,北部的为水驿门,南部的为允淑门。
允淑门高不到5米,宽约5.5米。门的左侧墙壁上,还嵌着写有“明朝崇祯十四年(1641年)修允淑门”的石碑一块。
位于姑山南侧的古城墙遗迹已经没有了青石和砖,只剩下夯土,若不是裴顺昌介绍,记者很难看出这里也是古城墙遗迹。
位于浚县县城中心的文治阁始建于明朝,是古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浚县的标志性建筑,浚县人习惯称它为“钟鼓楼”。
文治阁是一座单体双层的高阁建筑,通高约20米,由台基和阁两部分组成,台基的平面为方形,每面宽约12米,四面中部开四道拱形券孔,东西南北相对通行;阁的东北角有供人登阁观赏的曲径小道,台基平面上还建有一个两层的四角重檐攒尖顶方阁,下层四面开门,平台四周回廊围绕。
“每年正月古庙会上的社火演出都会从文治阁前经过,这里就成了观赏社火演出的最佳场地之一。”采访中,附近一名商户告诉记者,他小时候曾到文治阁上观看社火演出,“阁的上层内雕梁画栋,非常古朴”。
在文治阁的拱形券孔上方,记者看到了清代书法家赵素庐和张哲留下的笔迹,东边的“丹流东壁”和西边的“碧泻西山”为赵素庐所书,南边的“清环黎山”和北边的“黛护伾岚”为张哲所书。
计划围绕古城墙开发旅游
“古城墙和文治阁是浚县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也是大运河沿岸遗存的重要文物,它们对研究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大运河申遗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计划围绕古城墙开发旅游。”裴顺昌说。
2003年6月,浚县在古城墙的允淑门、城墙北头竖立了两座保护标志碑,在文治阁西侧竖立了一座保护标志碑。同时,还公布了古城墙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先后下发了一系列通告、通知、意见等安全保卫文件,使古城墙得以较好地保存。
据了解,拆除浚县古城墙周边的建筑只是古城墙保护工作中的一部分,接下来,浚县还将开辟城墙两端广场和沿城内外环路,修复古城墙的墙体、蹬道、堞垛,复建古城墙西门,整治和美化周边环境。
相关链接
攒尖顶:为中国古建筑屋顶式样之一,类似锥形。有四角攒尖、六角攒尖、八角攒尖、圆攒尖数种,又有单檐与重檐之分,重檐攒尖顶较单檐攒尖顶更为尊贵。
蹬道:即有踏级的道路。
堞垛:用实体和缺口交替组成的女儿墙(城墙上凹凸状矮墙)。在设防的建筑上为了防御,在其他建筑上(如教堂)作为装饰。
附:大运河浚县段申遗遗产档案与检测中心成立
6月15日,大运河浚县段申遗遗产档案与检测中心在浚县文物旅游局挂牌成立。
据了解,大运河浚县段申遗遗产档案与检测中心,投资95万元,安装了监测预警平台设备等。大运河遗产监测预警平台主要包括资料管理、监测管理、预警处置、评估决策、公众参与、系统管理功能模块。检测指标分为大运河遗产本体检测指标、影响因素监测指标和保护管理行为指标3类。
平台运行后,将对大运河遗产监测数据进行实时有效管理,针对威胁大运河遗产价值真实性、完整性的自然和人为因素进行监测预警与处置,按相关要求提交分类监测报告。
大运河遗产档案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对实体档案进行集中存放和编录,与国家平台实现档案资料共享。
大运河浚县段申遗遗产档案与检测中心建档范围,按照省文物局在浚县统一建立卫河(永济渠涉及滑县和浚县段,跨浚滑两个县)滑县浚县段档案中心的要求,包括浚县部分和滑县部分。浚县段包括已列入《鹤壁市大运河遗产规划》的11处遗产点,即卫河浚县段(已列入申遗名单)、枋城堰遗址、云溪桥、黎阳仓遗址(已列入申遗名单)、北街土圆粮仓、城墙、文治阁、文庙、县衙遗址、大伾山、浮丘山;滑县部分包括卫河滑县段所有遗产档案。档案类型包括实体档案和重要遗产资料的数字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