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截图于郑州大学历史地理学硕士毕业论文《河流主导的浚县古代城市发展》,作者是周媛。长丰泊渠了解甚少,但傅庄堤却是打小便在那里摸爬的。但那时候却不知道傅庄堤原来有那么久的历史,从明嘉靖年间算,也五六百年之久了。但相信没有几个经常在上面走来走去的人知道它是如此的沧桑。我的家乡刚好是傅庄堤与十里铺堤交汇的地方,十里铺堤修于明嘉靖二十九年,傅庄堤,当年名为亭子陂堤修于万历五年,它们像一条长龙横在浚县城的西边,成为隔绝白寺洪水东泛县城的屏障。这样一个有了五六百年的古代水利工程,放到北京等地方,恐怕早就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但在浚县却连个县级文物都没混上,无人问津。记得小时候,我家的地就在傅庄堤西侧,而且那时候县里枪毙人的地方也在堤西侧。当地人说话音比较重,堤不读成“di”,而读成“diao”,傅庄堤也被简称为大堤,堤西称为堤外,在当地人的概念里,堤西便是荒凉之地了,距离县城越来越远了,虽然白寺镇距离堤并不远,但有句话说的好——“长村不赶白寺集”,这个位于堤东的小村庄,因为一口古井,一株能够食之长寿的枸杞而得名,是一个典型的台地村落,台地之间的坑洼地全是水,台地四周都是用石头砌成的,人们就生活在水之间,台地之上,至今水褪去,坑依然健在,格局尚在,只是可惜随着浚县城的西扩,傅庄堤沿线以东包括长村等诸多自然村落都将无处藏身了,它们将成为新农村高楼小区,与自然再也扯不上关系。长村中现还保存着明清从县城至白寺的大道,尽容一辆马车通行,两侧还有不少晚清民居,一些门楼还挺漂亮,可惜保护不给力,可能不久也不见了。同样可悲的是傅庄堤,尤其是堤与浚大线交汇的地方,私建的民宅已经严重破坏了古堤,但似乎谈这种文物的保护有点难度,只能寄希望它能够长一点时间存在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