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纪念豫剧大师陈素真先生诞辰95周年

(2013-04-01 09:00:50)
标签:

豫剧

陈素真

田敏

春秋配

王红丽

分类: 【戏韵春秋】
本文选自樊城所著《豫剧春秋》第十一章其中两节

 纪念豫剧大师陈素真先生诞辰95周年

   1、从混饭吃到被轰下台  
   
陈玉亭所在的永乐舞台戏班里,有一个十七八岁的龙套演员,闲着的时候,喜欢领着陈素真玩儿,陈素真亲热地叫他“黄金哥”。黄金哥经常背着陈素真走路,驮着陈素真看戏,有时还把陈素真放在戏班养的狗身上,扶着她骑狗玩。 
    说来也怪,小时候的陈素真干什么都笨手笨脚,惟独对戏,却有着天生的敏感,只要看一次,回去她就能哼哼上几句。戏看得多了,陈素真就学着模仿戏里的角色,常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用竹篾子、柳条子当雉鸡翎,用大手绢当裙子,用擀面杖、鸡毛掸当刀枪,边唱边耍。每当这时,她便完全沉浸在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之中,忘却忍饥受冻、遭打挨骂的痛苦,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快乐、最幸福的人。   
    1926年的中秋佳节,在母亲的安排下,8岁的陈素真和另外两个戏班的女孩子小喜、妮子一同正式拜孙延德为师祖,开始学戏,从此走上了一条漫长而艰难的从艺之路。
   孙延德是豫剧界的一代宗师,经他调教出来的演员多不胜数。孙延德教得认真,陈素真也学得刻苦勤奋,她不懒、不馋、不贪玩、老实听话,学戏的速度快得惊人,最难学的唱段也超不过三遍,一般的词一遍就会。 

   1928年阴历二月初二,人称“狗妞”的小佩玉正式改名陈素真,和改名叫张玉真、王守真的小喜、妮子在开封相国寺永乐舞台首次登台,上演《日月图》。
     戏报刚一出来,就轰动了开封城,因为在她们之前,除永安舞台的马双枝之外,基本上还很少有河南梆子女演员登上省城的舞台。 
    陈素真的这两个小师姐,命运都很坎坷:改名王守真的二师姐小喜,不到十六岁就死了;大师姐张玉真因唱腔不好,就另投武术明师,练成一身好功夫,算得上是豫剧女演员中最早演武生戏的,可惜她也没有活过20岁。有人说她通匪被政府杀害了,也有人说她被一个土匪头子抢掠走,被逼当了压寨夫人,最后在和另一伙土匪火并时被乱枪打死。
   在那个有枪便是草头王的乱世,人如草芥,何况是身份低微的戏子呢!更何况是一个年轻的女戏子呢! 
    陈素真师姐妹三人第一次登台演出,观众图个稀罕去看戏,一看却纷纷摇头:三个十来岁瘦骨伶仃的女孩子,和这个年纪的男孩儿,形体上也没有太大区别,个子小得连椅子都坐不上去,实在非坐不可,得让监场的用手掐着她们的胳肢窝抱上去,惹得台下一阵哄笑。好在有名丑李德魁压阵,她们才没有被轰下去。
    就这样,陈素真开始在戏台上混饭吃,当当小兵,跑跑龙套,日子过得倒也充实。这么一忙起来,陈素真也没有时间去管她那群狗朋友了。虽然和狗断了交情,但“狗妞”这名字,却粘在了她的身上,一辈子也撕扯不掉。 
    1930年春末,永乐舞台的掌班突然让12岁的陈素真担任主演,在《反长安》中扮演杨贵妃。
    那时的陈素真虽然在戏台上混了二年,但都是跑龙套的脚色,并不怎么上心,演罢戏也不知道刻苦练功,尤其是孙延德离开后,也没有谁认真教她唱戏,更没有跟弦先喊喊腔。这么突然一当主演,心里慌得直扑腾。再加上和她配戏的都是大人,陈素真就像骆驼群里的一只小羊羔,上场的头一句,“杨贵妃出宫来插花系凤”,嗓子像破锣,观众哄堂大笑。唱第二句时,下面笑得更厉害了。
    台下这么一笑,陈素真既害怕又着急,第三句连弦都够不上了。这下子观众笑倒不笑了,却喊起倒好来,而且越喊越起劲,直到把陈素真轰下舞台。
    这时的陈素真,已经知道羞耻了,受了这么大的羞辱,觉得自己没脸见人,连门都不想出,见了谁都不敢说话,就是再扮演小兵丫头,也总是低着头,侧着脸,不敢面向观众,要不是为了混口饭吃,相国寺说什么也不进了。
    陈素真整天愁眉苦脸的样子,母亲和继父陈玉亭再也看不下去。他们决定带着她到外县搭搭戏班试试看。戏唱得好孬不说,千万别让陈素真因为这憋出个什么好歹来,毕竟,女儿也是一条性命呀!

2、农民听众让陈素真重新树立了信心
     
1930年的农历八月十六,饱尝演出失败屈辱的陈素真,和继父、母亲一起,走了一天的长路来到杞县,在县城只住了一夜,就直奔50多里外的板木乡吴庄村搭班演戏,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四年之久的走高台、住破庙、顶酷暑、冒严寒的漂泊生活。
    在吴庄,陈素真和继父陈玉亭搭的是名演员刘金亭的戏班。
    刘金亭是一位个性鲜明、演技高超的演员,在杞县一带享有盛名。
    1883年,刘金亭出生在兰考县的方店村,幼年丧父,在舅母家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12岁时,刘金亭进入考城的“老班”学戏,15岁时到杞县的“捕班”演出,很快就成为台柱子。陈素真和继父亲陈玉亭来杞县找刘金亭搭班时,杞县还有个名演员叫程兰亭,人们就把他们称为“杞县三亭”。
    刘金亭的拿手戏有《反五关》、《前后楚国》、《长板坡》、《黄鹤楼》、《截江》等。他最擅长的是“飞冠”和“咬牙”两项绝技。舞台上,他能用脖子上的巧劲,把冠弹飞几米远,还能让咬牙声响彻全场,以增加剧中人物的气势。这两项绝技,别人想学也学不来,刘金亭一死,就绝迹于舞台了。
    刘金亭为人特别,干板直正,认真严肃,不吸毒,不喝酒,不赌博。成名之后,刘金亭演戏再也没有离开过杞县,别的不管什么地方,就是用八抬大轿抬他,也别想把他请去。刘金亭的脑后,还拖着一条长长的满清时期的小辫子,不管谁劝,坚决不剪,人们都叫他“老辫子”,直到1944年他去世时,脑后那条灰白的辫子,还是随他进了棺材。
    乡村戏台大都搭在野地上,用八个大“马脚”在四边一放,然后架上粗木杠子,在杠子上放十三块木板,木板中间用苇子席一隔,就分了前后戏台。要是观众一拥挤,戏台就是一阵乱摇晃。
 
   
夜里演戏,用的是“鳖灯”。
    “鳖灯”的形状既似河里的王八,又像没头的鸭子,外面用泥糊,烧豆油,用撮线绳当灯捻,发出忽闪忽闪的黄光。戏台前面挂两盏鳖灯,后台的化妆桌上挂一盏。 
    就这样三盏昏暗的鳖灯,把乡村的整个夜晚都照亮了。 
    虽然在开封唱砸了戏,但陈素真毕竟是一个天才演员,她到杞县农村唱的第一个台口,四天共演了12场大本戏,除《破洪州》之外,其余11场都是生戏,她一边化妆,一边学戏,硬是把这11场大本戏应付下来了。 
    那时陈素真已经试着放弃本嗓,改用假嗓演唱。但她的假嗓也不怎么好,连前台的观众都听不清楚。 
    但农村的观众实在是太厚道了,他们看到戏台上有一个不高的小人儿在晃动,而这个小人儿又是从省城来的,不管听没听见唱的什么,就很满足了。 
    陈素真现学现卖的12场戏,硬是没有一个被喝倒彩的。
    农村观众的宽容厚道,给在舞台上遭受挫折的陈素真极大鼓舞,使她重新树立了信心。

 

    本文转自唐小宝博客,原文题为《农民听众让陈素真重新树立了信心》,特此感谢!今年是豫剧大师陈素真大师诞辰95周年,陈素真作为豫剧中第一代女演员,10岁在开封相国寺同乐舞台首次登台上演《日月图》;16岁被誉为 “河南梅兰芳”、17岁又被誉为“豫剧皇后”、22岁在西安又荣获“梆子大王”的美誉。豫剧自陈素真起,格局一新,开创了豫剧雅致化一个新时代。陈素真先生一生演出剧目众多,其中代表剧目有她自编自创或移植的如《宇宙锋》、《三上轿》、《梵王宫》、《春秋配》、《拾玉镯》、《穆桂英》等,还有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为陈素真先生量身定做的十多部樊戏《凌云志》、《涤耻血》、《霄壤恨》、《三拂袖》、《义烈风》、《女贞花》、《柳绿云》、《克敌荣归》、《伉俪箭》、《巾帼侠》、《桃花庵》等也成为了她的代表作。陈素真的表演刚柔相济、含蓄秀美;台步行走如飘,水袖功、辫子功、扇子功和穿衣功美妙绝伦。曹禺曾称其“不要人夸颜色好,长留清气满乾坤”,对陈素真一生艺术与人生的精准评价。

      陈派传人以关灵凤、吴碧波、牛淑贤、赵吟秋、武惠敏、袁秀荣、郭美金、杨春花等比较出色,尤其是有苦菜花之称的关灵凤,其艺术生涯颇受人推崇。此外,像张宝英、胡小凤都受过陈素真教导,连豫剧首朵二度梅得主王红丽的“豫剧小皇后”之称,也是因为其早年演唱陈派名剧《春秋配》而得此美名。而现在舞台上的陈派弟子并不是很多,以田敏和徐俊霞为代表,两人均为梅花奖得主,但田敏的《春秋配》、《三上轿》、《宇宙锋》演唱的都不错,尤其是那段“羞答答”很有陈大师神韵。但这几年二团都是围绕团长李树建的李派转,三部精品大戏都是李派的标杆性大作,虽田敏都有参与,但陈派戏已很少了。徐俊霞是去年拜在关灵凤门下的,在《梨园春》中只表演过《春秋配》中“羞答答”和“遇君子”两段,一时尚不觉得她演唱的陈派味儿很重,但希望她能够发扬陈派。其他梨园春的明星小擂主张玫演唱的陈派很不错,看过她的《柳绿云》、《三上轿》等唱段,很喜欢,也希望她能够成为日后陈派的顶梁柱。

    好了,不多说了,转引此文,以示纪念吧!向艺术致敬!

陈素真的《梵王宫》“探府”

关灵凤的《三上轿》

 

吴碧波的《穆桂英》,这也是陈素真大师的代表作。

赵吟秋的《拾玉镯》

田敏的《春秋配》“羞答答”

 

徐俊霞的《春秋配》“遇君子”

牛淑贤《宇宙锋》“修本”

 

《中国豫剧·陈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