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东莞一年多,去了不少保存不错的古村落,其中不乏南社、塘尾这样的国宝单位,每个村子虽然建筑风格差异并不大,但所呈现出来的气质却是各领风骚的。有的村落已经是稀稀落落,很难窥见曾经的全貌了;有的村落寨墙高筑,寨门高垒,横平竖直的小巷像血管一样贯通期间;有的村落诗风尚存,村前村后尚可见到画意诗情的牌匾;有的村落则祠堂辉辉,熠熠生彩。
尽管如此,企石这座名为江边的小村落依然触动了我。虽然它无法跟塘尾比完整,也无法与南社较祠堂的辉煌,但那完整保存下来的青石小路,沿路而设的排水系统,还有那无处不在的青苔,无疑让人恍若穿越,与咫尺之外的这个纷扰的世界不再相识相知。


摩的将我们停在进村的路口,村口便是一口不小的池塘,塘内的荷花已经开始枯萎了,一支莲蓬也没有看到。路两侧不时会冒出一两株硕大的古榕,这是南国最茂盛的树了,它们毫不吝啬的张力和霸气,浓浓密密的遮着一个村子世世代代的阴凉。隔着池塘边可以望见对岸的黄氏宗祠,看上去应该是近些年维修过,但第一眼让我心里揪了一下,祠堂孤零零的矗在水泥楼房之间,那一刻我特怀疑这个难道便是传说中的古村落,仅此而已吗?女友在一旁也一直纳罕:这不是上次来的地方,走错了吧?


死马当活马医了,既然来了,那就一探究竟了。黄氏宗祠现为市级文物,看上去应该是三进院落,不过因为高门紧闭,也只能站在门前空地上兴叹一下。绿色的琉璃瓦略显得有点土,祠堂檐前和屋脊上基本没有特别出彩的作品,木雕很萌,木雕人物的面容都是用墨画上去的,一位位都萌到家了,看上去像一群老顽童似的。而屋脊上的灰塑作品比较平庸,特别吸引眼球的不多。像别的祠堂一样,黄氏宗祠前也列着一些夹杆石,石头两侧都镌刻着族中人的骄傲,这个祠堂是村中的宗祠,祠堂外墙上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新修了黄氏族谱,在另一个祠堂内可以查看。


沿着正在铺修的土路前行,走过水泥楼,视野一下子开阔了,女友几乎都是以跳起来的气势说:对了,是这里!又是一个池塘,绕塘植有柳树、榕树之类的,树荫之下,村民的鸡舍内,老母鸡咯咯地叫着,老妈妈耐心地给它们喂着食粮。而波光粼粼的池塘上,一群鸭子正在嬉戏,尤其是在水中展翅扑啦啦的样子真是神气之至。

而池塘那边厢,便是另一组祠堂,祠堂之后便是原汁原味的村子了。即便是站在这一组祠堂面前的时候,我依然没有太大的感动,也许是这样的阵容看得太多了,更有不少比这更甚者。而且江边村的祠堂普遍装饰不强,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广府地区广泛使用的灰塑、木雕、石雕在这里一应俱全,但做工实在难称上品。但这些祠堂的天井做得还是蛮有味道的,这些祠堂多是一进院,现基本都成了老人活动中心,不少老人在里面打麻将。而一进门的天井由于岁月的深远,雨水已经深深浸入了廊前廊后,院中间铺一块青石长板,类如一座小桥,直接从门房搭到祠堂大殿下。在一座祠堂内看到新修的族谱,看着这些真的好生羡慕,毕竟人家还能理出来个来龙去脉,而北方人恐怕很多都像我这样,不知道族谱为何物了吧。


在池塘边遇到一位头发灰白的老者,他挺爱说话的,见我们拍照,就凑过来跟我们搭讪。不过白话对于我们而言,都太有难度了,我用蹩脚的白话跟他说我听不太懂他讲什么,老人很快就换成了蹩脚的普通话给我们讲故事。他指着祠堂中间的那座近代建筑(应该是建国初期的吧),说里面烧了好多钱,修得很漂亮,但一般都不开门。其实,我很反感这座建筑,它破坏了整个环境,而且刚好处在正中间的位置上。
在塘边站了会儿,我们便沿着青石板路,过了过街楼,没走多远,便有看到了这位老人,他正在一口古井便打水,他看到我们也很高兴,乐陶陶又讲了不少。老人说,村中的古井形制都与这口井差不多,有石头砌沿儿。井内水很充沛,老人说这水可以直接喝,比那些自来水还要好喝,不少人仍过来打水做饭。据老人将这村子始建于元代,那么算起来也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了。


村子是越往后走,味道越浓。整体而言,江边村应该还是比较富足的,这里的房子一般都是青砖砌成,或者青砖外包的,完全用三合土垒起的房子在村中数量并不是很多。村内部基本都是民居了,偶尔会遇到一两座家祠,但规模都很小,而且基本都很实用,装饰性不强,看来江边黄氏是一个很讲究实用、低调、内敛的族群。每一座民居房门上都贴着五福临门,有些还在当门的位置上悬着一面镜子,这便是传说中的照妖镜了,一切妖孽止步。一些墙上镶着“泰山石敢当”,这都是一些无论南北东西,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流传来的一些信仰,百姓们相信这样做便可以逢凶化吉,福寿安康。


村子里最富有魅力的是青苔布满的石板路,路一侧便是纵横贯通的排水系统。石板上挺滑的,女友显然很兴奋看到这些,当然这里一下子也捕获了我。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美,无法描摹的美。岁月让房子倾倒了,红石门脸依然矗在翠色之中,石板路整整齐齐的,东莞漫长的雨季也滋长了这里无处不在的绿色,从山墙一直到排水沟底,泛着黑褐色的青苔厚厚的铺了一层,而石板与石板之间的缝隙内绿意也就更浓,而雨水浸润的山墙上出了青苔还会爬上一些俏丽的蕨类,灰色的山墙原本并没有什么姿色,但在绿意的装扮下,却演绎着野百合也有春天的魅惑。村子现住居民应该不多,整个一趟好像也只遇到四五个老人在村子里(祠堂里打麻将的不包括在内),很多房子都是空荡荡的,有的大门紧闭,有的已经颓败掉了,也有一些是大门洞开。江边民居普遍房门都不是很大,而且窗子也很小,基本没有什么院子,进了门,马上便是主房了。房子内看上去在上个世纪还有人住,墙上贴着当年的画报,墙角里还砌着当年的灶台,没人用的锅碗瓢盆倒了一地,破桌子烂椅子尚有几把。令我赞叹的是房内小阁楼的制作,真的很精美,虽然从外面看上去一点都不起色,但里面阁楼却很独特。木雕栏、木屏风、木楼梯,将整个房子的上部充分利用了起来。看来江边人楼下多是用来做饭,阁楼所制造出来的天井位置应该是客厅的位置,因为这里也是整座房子采光最好最开阔的地方。而客厅之后便是木隔板而做起来的小房间,有楼梯可以通到上面,因为担心年久不安全,便没敢上去看。阁楼与下面的房间一样,也是一一相通的,整个房间是贯通的,上下的楼梯在不同的房间都可以看到。上面想必也分着不同的房间,应该是主人休息的地方了。


其实,我们并没有走完整个村子,因为时近中午,我们便从较近的一个寨门口出来了。门口内侧空地上是一座简易的小庙,时时还有香火。村中的排水系统也从这里汇聚到前面的池塘。整个江边村也是面朝池塘,背靠青山,绝对是上佳的风水宝地。南方人相信水便是财,所以村子里有很多的池塘和井,这些池塘和井在最初的设计中应该是富有不同的意义的,就像村中最前面的那两眼睛虽处在两座寨门附近,但几乎是在同一条水平线上一样,这些财路应该还是很明确的。
江边没有夸大的雕饰,像身着粗布衣的农家少女一般,古朴而端庄。站在池塘边的大榕树下,抚摸着石栏杆,看着塘中鸭子天真无邪的嬉戏,时近时远,时聚时分,时而扎进水中啄食,时而又振羽甩水,童趣与英气浑然一体。村子安安静静,倒影在水中,红红绿绿随着水波荡漾。我想,这是其他村落无从比拟的。











后注:八月的今天,是我与女友确定关系的日子。因此,选择了今天发这批照片,这是与女友第一次出行时拍照的。纪念一下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