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瘾纪录片

(2012-05-26 20:30:59)
标签:

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

天人长安

毛豆腐

心术

后宫戏

瓷娃

西安

太湖

终南山

分类: 【娱乐记】

    后宫戏之后的荧屏,再也没有能够勾起我欲望的眼球。高调宣传的《心术》不过是让医生群体集体吐糟了一把,让亿万患者当了一回孙子,这样的作品自然抵不过范爷在戛纳瓷娃娃的惊艳一瞥所引起的震波。

    但所有的这一次,似乎都是浮云朵朵,风一吹都散掉了。在电视剧弱势的当下,纪录片一下子成了叫座的片子,一部吃货眼中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让亿万的观众为之痴迷神往。一份份美食,一则则故事,相融相映,其实,在中国,任何一道菜都有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才是真正打动了中国五千年味蕾的根本所在。每一个远行的孩子在睡梦里都有一盘色香味美的妈妈菜,它飘着悠悠的香,映着妈妈的微笑……也许那一道菜只是一个醋熘白菜,只是一碗煮豆子,在别人眼中在平凡不过,却让我们自己为之魂牵梦绕,甚至无声黯然。中国菜,不仅仅是菜,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儒,它实实在在地为我们讲述着在这个世间的我们安身立命的所在。亲情、友情、爱情,交织杂糅在一起,苦辣酸甜都是一道菜。我在看《心术》中那些医生救助病人充当救世主的时候,没有丝毫感动,但在看舌尖的时候,却有好多次为之潸然。那对做毛豆腐的安徽母女、那些在污泥中讨生活的挖藕工、那对在陕北土窑的寒冬腊月蒸黄馍馍的夫妻俩、大海边坚守晒盐的大哥……美食也是一种痛苦的传承,尤其是在今天大鱼大肉成为家常菜的今天,那些低廉的东西怎么也赚不来大钱的时候,做毛豆腐的那位母女的小女儿的愿望就是希望姐姐不要像妈妈那样做一辈子。而我希望她的姐姐能够做一辈子,为更多地后人留下这一道无敌的美味。虽然它很累,很苦,但也许会像豫剧《老子儿子弦子》中赵铁弦再科学的养爹计划也抵不过一把破旧的弦子轻轻一拉,那是陪着他走过人生一辈子的弦子,吃与喝,儿与女,完全都是这把弦子的功劳。他不舍得丢下,那位母亲应该也是同样的心理,也许正是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不舍与纠结,让那一道道美食在千百年后还依然能够出现在我们的饭桌上。

    刚刚看过舌尖,又紧跟着看了《天人长安》,感觉这是一部为去年西安世博园为制作的片子。它通过汉唐两千余年以来,这片热土上的三次城市规划,娓娓道来了长安这座从一座纪念碑式的城池到一座与民为乐、天人合一的大都市的转变故事。长安如同妈妈一般,相信无论是身在何地的华人,一提及长安都会有一种亲切感,一种认同感。在大中华的上古的一千年里,这里是中国的中心,也是世界的亮点。直到今天,汉唐依然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华夏人的血脉之中。我一样,西安以及渭河流域一带是我一直以来极为向往的地方,那里如同五千年散落叠加而成的中国史一般,每一块黄土塬都值得去驻足,平心静气深呼吸,也许便会触觉到千年前的某个节点。天人合一的建城理念,其实并不是西安的独有,中国城市的一贯气质便是这样,它毫不掩饰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忠诚,坦然地为它们在自家庭院中找寻一片春天。尤其到了梦里江南,水道旖旎,园林鳞次,欸乃此起彼伏,太湖石在庭院中勾画着主人心中的万千沟壑。直到今天,每一座城市都在打着绿色、低碳的招牌,花大功夫在透绿、造绿工程上,这其实不过是为之前那种盲目地水泥化发展弥补一下,将老祖宗的学问带上一种混合着美英法俄德的西洋理论帽子,再为这座城市重铸起一道道自然的屏障。云鬟雾绕的终南山、灞陵风雪的灞水,从未从西安的规划中消失,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从来都是大西安的有机分子,就像王维那样,朝堂与辋川之间,隐与仕之间,无非是地点换了一下,不变的是心中的那份牵挂。

    同时,又发现了一批纪录片,如《问道楼观》、《天下大同》等,《问道》已经开始看,感觉也不错。在纪录片的世界里,没有花里胡哨的东西,可以静静地守候一份千年的智慧、一份不变的亲情友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