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城之哲】惊世《爱莲说》

(2012-06-02 08:02:37)
标签:

汝城

濂溪书院

周敦颐

天井

王夫之

黄宗羲

宋儒学案

爱莲说

太极

理学

旅游

分类: 【行者记】

【小城之哲】惊世《爱莲说》

【小城之哲】惊世《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城之哲】惊世《爱莲说》

【小城之哲】惊世《爱莲说》

    因为千年前周敦颐的这篇千古名文《爱莲说》,促成了我这次汝城之行。我也爱莲,爱它的淡雅清爽,爱它的超然孤洁。当从网间搜得周敦颐讲学的书院居然在汝城这座湖南最南端的小城中时,古老的书院依然健在,古木森然,我几乎是痴狂地想要赶紧一睹为快,因为告别了蔡侯祠,便迫不及到地坐上了去汝城的车,虽然其中多有破折,但我心中依然无法掩饰即将到来的欢喜,那是一种面圣的感觉吧,跟当年孟郊一朝看尽长安花的惊狂应该相差无几。

【小城之哲】惊世《爱莲说》

【小城之哲】惊世《爱莲说》

    车子缓缓地停了下来,在这个美丽的下午,我来到了汝城这座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汝城曾是书院遍地的一个城市,至今县城内仍有三四座古书院,更有以文塔为核心的古街区,小桥流水,碧山绕城,青砖灰瓦之间回响着千年不变的读书声,一代又一代的汝城书生从这一座座石桥上走过,坐在书院的老树下仔细推研着圣贤学问,又一个一个走出山城,迈向一个又一个灿烂的辉煌。

【小城之哲】惊世《爱莲说》
【小城之哲】惊世《爱莲说》

    我无法按奈到达汝城那份欢欣,跟车站的阿姨打听了一路车即到,我揣摩着县城一定不会太远,于是,没有来得及放下背包,便急迫迫地踏上了一路车。车子在汝城的道路上缓慢的走着,这是一条汝城的主干道了,虽然没有东莞那样的高楼,但整整齐齐的,看上去也很规整。司机在一条小河边让我下了车,告诉我沿着河走便到了书院。

【小城之哲】惊世《爱莲说》

【小城之哲】惊世《爱莲说》

    这是一条被整治过的河,汉白玉的雕栏,河水如同被驯服的野兽安安静静地看着周边的一切。河两岸是整齐划一的楼房,看得出这是统一规划的结果,都采用了富有湖南特色的山墙,倒影在河水中也着实喜人。不过对于我而言,这些都是浮云,不是主角,迈开脚步便赶往书院。

【小城之哲】惊世《爱莲说》

【小城之哲】惊世《爱莲说》

    路尽头,一个广阔的广场,广场两边是各色的小凉篷,凉篷下是各种小孩子玩的游戏以及廉价的小物件儿,树荫之下也有清闲的大叔大妈在那里弹唱着当地的曲文,我静静地待着一旁听了一会儿,大妈很投入,韵味很美,只是我能够听懂的太少了。广场上用花卉摆出了“濂溪广场”,我晓得我到了。

    书院便在广场尽头的高台之上,静静地站在广场的太阳下仰望着书院,绿树阴翳,青砖黑瓦,圣人一般静穆在蓝天白云之间。从右侧拾阶而上,书院也越来越清晰地进入我的视野。台阶尽头是几株老树,苍老不屈的身姿恰如一位洞穿世事的老者,淡然地坐在山风里,微笑地看着这一切。书院已经被大修过了,现为省宝,但并不售票。因此书院门前并不冷清,人进人出,而且多是小学的孩子,他们琅琅的笑声,矫捷的身影,调皮的眼神,充斥着整个书院的每个角落。这一切都给我一种穿越的感觉,也许他们就是当年刚刚下课的一群孩子,没有了先生的管束,便开始肆无忌惮地疯玩,相互追打推搡着,三五成群围在一起不知嘀咕着什么,也有安静托着下巴伏在书院二楼的栏杆上呆呆地望着院中的一切。反正此时的书院内,孩子们恢复了天性,自由地玩耍。

【小城之哲】惊世《爱莲说》

【小城之哲】惊世《爱莲说》

    书院依莲花峰而建,有大大小小多个天井院构成。而进门的主院最大,这里也应该是当年教书识字的地方,这是一个由四面二层楼构成的天井院落,在二楼上奔跑的孩子踏出了木板特有的那种声响,黑色的房檐下垂挂着一盏盏火红的灯笼,在山风中左右摇曳。庭院居中站着的便是周敦颐老先生的雕像,他正襟临风,一脸澹然,右手持一书卷,左手则折于身后,也许他是刚刚看完一篇文吧,抬头望望这片天,似乎瞬间便洞察了其中的情理。

【小城之哲】惊世《爱莲说》

【小城之哲】惊世《爱莲说》

    周敦颐所生活的北宋时期,正好处在一个中华文化重塑的阶段,在经历了隋唐盛世、五代辽金的战乱之后,原有的文化也陷入了疲软状态。所有有文化自觉的人都开始对这样一个现状发出了疑问,他们不断追寻着世间的本源,重构中华民族的肌理。也许便是在这座书院内吧,濂溪先生安然坐于山谷之中,静观四野,推演太极:“无极而太极”、“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通过主静、无欲等途径最终达到整个社会道德体系重塑的效果。周敦颐所提及的无极、太极、动静、善恶、阴阳、五行等命题成为后世中华传统文化中绕不开的命题。因此明末大哲学家黄宗羲在他的那部名著《宋儒学案》中如此评价周敦颐:“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之破暗也”。而另一位大贤王夫之更直点周敦颐对传统文化的贡献:“自周子出而始发点明了圣道之所由,一出于太极阴阳人道生化之终始”。周敦颐为后世指出了思考的另一种方式,他也成了后世学者心中一座绕不开的高峰。

【小城之哲】惊世《爱莲说》

【小城之哲】惊世《爱莲说》

    当年,参透了世间万物的周敦颐在这莲花峰下建立这座书院,广播知识的火种,也让一种重构后的新思想在一代代青衿学子的心中萌发,慢慢成为这个社会的支天大厦。宋代是一个学术氛围很浓厚的时期,从京师汴梁城到乡野僻壤,一座座书院撑起了播种文明的重任,宋代的文人也极喜欢书院的这种氛围,很多学术交流活动也都是在书院中进行了,因此,每一座书院都是知识的前沿,交流、思考、发展,中华文化在这个被称为积贫积弱的王朝得以重构,在经历了三四个世纪的分裂战乱之后,依然顽强地统一到了一起。这便是精神的力量,是大宋的书院所探索、赋予的新精神重构了一个民族,更是一个又一个周敦颐坚守在一座座书院内,澹泊欣然传播着思想的火种。

【小城之哲】惊世《爱莲说》

【小城之哲】惊世《爱莲说》

    我静静地在回廊里踱来踱去,尽量放慢放轻自己的脚步,生怕惊动了这里千年思辨的清幽。回廊内的铜钟安静的悬挂着,也许当年老先生就是敲打着它,点卯着每一位学子。千年逝去,古老的书院依然是孩子无忧无虑的童年,他们穿梭在回廊房子之间,楼上楼下都有他们淘气的身影。他们慢慢会懂得这里,这座书院里发生的故事,一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故事。

【小城之哲】惊世《爱莲说》

【小城之哲】惊世《爱莲说》

【小城之哲】惊世《爱莲说》

【小城之哲】惊世《爱莲说》

【小城之哲】惊世《爱莲说》

【小城之哲】惊世《爱莲说》 
【小城之哲】惊世《爱莲说》

【小城之哲】惊世《爱莲说》

【小城之哲】惊世《爱莲说》 
【小城之哲】惊世《爱莲说》 

【小城之哲】惊世《爱莲说》 
【小城之哲】惊世《爱莲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