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很小,但名胜却很多,是一个一步一文化的地方,很值得品味。这次应该走的是陵园路和中华路吧,主要去了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从台公园和学步桥三个地方。

武灵丛台,一直以来都是在邯郸的宣传片里看到,很向往,终于一见,心中甚是欣慰。赵武灵王,一位了不起的赵国国君,开疆破土,胡服骑射,成就了赵国七雄天下的格局。在今天邯郸市中的好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高大的赵武灵王塑像。邯郸人以这位国君而骄傲。在中国的历史上,恐怕赵武灵王也是不多见的。自古而来,都是胡人习汉人的文化,艳羡“中国”人的魅力,因此虽然五胡先后乱华,但终究与中国合流;契丹、女真、蒙古亦曾做大,但也终究抵不过时间的抗争。但赵武灵王却反其道而行之。在那个时节,邯郸是个大都邑,繁华富庶,但刚刚从晋国分出的赵国国力却很不济,几乎处在胡人的威胁包围之内,要想强国,就必须自强。于是,赵武灵王才有了大刀阔斧的变革,学习胡人,不过也是向强的学习而已。
丛台应该是武灵王强大起来之后修建的,当然今天看到的丛台在已经不是赵国时的模样。在不断的历史烟火中,丛台也几曾修建,而今所看到的已是明清时期的遗迹了。武灵王当年修建此台,大约是为了享乐的,据说上面建有雪洞、妆阁、花苑等,风花雪月之地无疑了。登丛台还有另外一个小发现,中国人常说“紫气东来”,却不晓得此处为何要说“紫气西来”,那块刻在门首的题款不知是否另有他意?

环绕丛台是几汪湖水,寒冬时节,已经冰锁湖面了,显得格外地冷清、静谧。迟暮的阳光暖暖地透过来,洒在公园湖面之上,明时修筑的城墙坚毅地矗立在眼前,湖心那一座亭轩便是当年赫赫有名的望诸榭了。寒风吹过来,昔日姗姗起舞的杨柳此时也再也摆动不起妩媚的腰肢,苍黄在暮色里。这座六角亭,据说是为了纪念那位燕国乐毅大将的,可怜这位为燕王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最终也只能客死他乡。

据胜亭,是丛台上最高点了。这应该是一座军亭,亭子如燕直插云际。沿着台阶一层一层才能转到亭前,亭上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八字,这里便是“梅开二度”故事的发源地了。

丛台很高


大约是二度梅的缘故,丛台上的这株老树已经挂满了红带,有缘人终成眷属吧。

邯郸碑林,一个其貌不扬的小庭院,原本没有寄托太大的期望。但转过几个弯,突然看到亭子中的何弘敬墓志铭,着实让我为之一震。如此之大,真让我不敢相信,古人怎么可以耗费如此财力雕刻这么一方石刻呢?

魏博节度使,可是唐末期河北境内响当当的藩镇,这么硕大的墓志铭就可见这位节度使的牛气!



精美、肃穆的墓志铭雕刻

学步桥,邯郸学步早已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经典的笑话。当看见朋友站在学步桥头的照片时,才突然勾起了自己学步的欲望。于是,在从丛台出来之后,匆匆地便往学步桥赶。学步桥前的小巷已经满是小吃铺了,桂花羹、扒饼等,各种香味勾引着我的五脏六腑,不肯让自己过多地留恋在这上面,放快脚步往前赶。学步桥横跨在沁河之上,行人步履匆匆而过,似乎已经很少人记得这座桥的名字了,它已经成为市井的一部分了。只有一旁的石碑默默诉说着当年寿陵学步的笑谈了。

从学步桥回来,两只脚已经麻木了,有点疼。路上刚好过邯郸博物馆,里面正在举办“三年大变样”的展览呢,现在河北各城市基本都在三年大变样,希望邯郸越变越好看。路两旁的树上已经挂满了火红的小灯笼,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了,夜色渐浓,博物馆已经关门了,留个影等下次再见吧。路上还见到邯郸大剧院,看到过年时,邯郸戏曲成果展,到时候苗文华、郭英丽等邯郸东风剧团一定会在这里演出的,只是可惜不能现场看了。
下次去邯郸一定要去的地方:
1、回车巷
2、赵王城遗址、赵王陵
3、响堂山石窟
4、峰峰玉皇阁
5、广府古城
6、大名府
7、磁县天子冢
8、涉县娲皇宫
9、铜雀台遗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