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胡康林:《中国档案史专题研究》批注式阅读 (3)

(2010-06-13 19:36:18)
标签:

赵彦昌

中国档案史

明清档案

陈垣

傅斯年

徐中舒

四川大学

沈兼士

李光涛

分类: 【网贝记】

文章来源: http://hukanglin.blog.hexun.com/51699841_d.html

   

 第三章 名人与明清档案

 

    题目批注:①名人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精神信仰、追求目标、方向道路抑或其他?与档案有关的名人又能给档案工作人员带来什么?给社会带来什么?②若该章节去掉“明清”二字,该专题范围当扩大,那样将作何界定?是否有相应的研究价值和意义?③课外搜寻一下明清档案的参考资料。

1、读《陈垣与明清档案》

   批注一。课外可重读陈垣之读书法,陈垣自学成才,元史开创人之一。尤其强调读书要专精,要求甚解。笔者特别喜欢陈先生的一种说法:“读书的时候,要做到脑勤、手勤、笔勤,多想、多翻、多写。遇见有心得或查找到资料时,就写下来或抄下来,多动笔可免忘记,时间长了就可积累不少东西,到用的时候就能‘左右逢源’,非常方便。”关于名家读书之法,笔者专为《学习、读书、写作与学术方法论钞录》。

   批注二。P185“陈垣先生对明清档案整理的贡献”:作者先后论述了陈先生‘演说强调明清档案史料的重要性’、‘呼吁加强明清档案的整理和研究’、‘亲自指导开一时之风气’、‘整理口号及方法’等方面的贡献。笔者认为有些内容可合并删减,论述陈对档案整理的贡献亦可略分层次,如从“整理前的重视和收集、整理中的指导及方法、整理后的研究利用”论述其贡献。

   批注三。陈先生“秤不离砣”口号类似“全宗原则”。作者略论近代史家之史料整理方法启示笔者课后总结爬梳近代史学家之史学方法并汲取之。

   批注四。陈先生“不利用档案、你的科研成果就不踏实”一语批注:词语于吾含义有二,一曰档案来源多,二曰原始记录对科研的重要性。启示吾辈科研之时不能缺乏档案、文献及史料的收集和运用。

   批注五。P188“陈先生对明清档案的利用和研究”统摄之段落可段落层次化,笔者拟定“档案重视→收集准备→考证编订→据档著述”之顺序,将作者扩大清史研究的史料范围一段并入第一段名为“档案重视…”第二段名为“收集准备”,余者类推。

 

2、读《徐中舒与明清档案》

   批注一。笔者文首批注:可一探四川大学名家与档案之关系也。

   批注二。八千麻袋批:该题目下两段,一论八千麻袋之出处,二论辗转流传之经历,语言可略简。

   批注三。P194批一辨析问题:八千麻袋之档案非全部明清档案也,作者文中未对其分述区别之。

   批注四。P195批一段落问题:“徐中舒教授的档案学思想”统摄之文有一弊,谓之层次组合欠佳。前后析之可概为:①重视档案的思想,(一)(二)标题段可合论,重视思想体现在强调档案是第一手材料和编史修志的重要来源;②利用档案的思想,指如何利用,用的原则(考其真实性),怎样修史;③整理档案思想,对整理人财物及组织机构的意见;④鉴定档案的思想,鉴定而定存毁。

   批注五。笔者认为一项工作要做好,需遵循以下流程:思想上高度重视→规章制度的制定→具体指导原则和规划→具体实施和监督→定期总结和改进等。因此笔者认为档案工作要做好,首先不是所谓的法规制度,而是要解决思想认识的问题。

 

3、读《傅斯年与明清档案》

   批注一。P197批:德国以治学严谨著称,傅先生留德对其史学细想之影响自显。

   批注二。P198“他反对只着眼于别人研究成果,而不去发觉第一手材料的‘书院学究’式的做学问的方式”批:笔者认为当今为学问者,既需要去发觉第一手材料,同时也要借鉴前人研究之成果。否则吾辈岂不是要将傅老也抛诸脑后吗?难道这是傅老愿意的吗?

   批注三。P199总结段批:作者始论傅先生治学背景,次以三个“凡一种学问……则进步,不能的,则退步”警句式论述其学术旨趣,后论傅对无关联之史料看法及与档案收集之关系。

   批注四。P201“对大内档案的整理”下批语:此段主次不明,名曰傅斯年,实论多与陈垣的思想有关。当然这与作者专题式的研究,此为论文之合集,亦无可厚非,但作为论著书籍则有必要考虑。于此笔者想到梁任公为“合传”之一思想,可将这些关系紧密的档案整理名人合篇著述。

   批注五。P203“结语”批:此段系作者个人之感情,标明作者对先贤贡献的肯定,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做为一个学人的责任感。若作为教材,则不宜附入尔。

 

4、读《沈兼士与明清档案》

   批注一。P206“沈兼士先生的档案学思想”旁批:此标题统摄之内容层次笔者条理之曰——新见(史皆档案);整理原则;整理思想(合‘3’中整理段落与‘4’系统的档案整理思想为一段);利用思想(提出‘3’中编纂、陈列另段作为利用思想述之。

   批注二。结尾批:文中所论背景与前节中重合者甚多,如多次论及陈垣整理思想和傅斯年的整理计划等,著述之书该审定而去之。

 

5、读《李光涛与明清档案》

   批注一。P210“整理明清档案”标题旁批:此段可见明清档案整理之艰辛,笔者认为可简述。另尾端“其余诸人被逐步遣散”,为何遣散,作者给读者打了一谜语,谜底为何?细究之尔。

 

6、第三章结尾批语P214

   批注一。该章论名人与明清档案,论及之五位名人实为同一团体之人,作者各节分人论之,笔者觉其每篇中重复叙述之事尚存:如多篇均论及八千麻袋之事、傅斯年之大内档案整理计划、陈垣先生的档案史料整理思想、李光涛的贡献。此种文中前后重复之写法,于论文为窥其全貌,重复之处自是不可厚非,此书名为专题研究也无可厚非。但若为著述或教材,当思其弊。解决此一问题,笔者认为可仿梁启超“合传”之法,对这些同一机构中整理档案的前辈合篇论之。合论之好处甚多,一可免去重复累赘之嫌,二可于篇中把握各人之地位及相互关系。笔者认为同一团体之思想多类,故文中所论各名人整理档案思想颇似,这种情况下我们与其做“名人与档案”之课题,还不如改论“机构、团体与档案”,以窥其全貌。

   批注二。笔者阅毕该章后前后线索梳理之,想到胡适梳理哲学之一表格法:即读者自己将作者所论的名人与明清档案,用表格的形式给予总结。当然作者若在著书之时能总结之甚好。笔者之具体做法如下:

 

 

名人简介

团体关系

档案贡献

档案思想

备注信息

陈垣

 

 

 

 

 

徐中舒

 

 

 

 

 

傅斯年

 

 

 

 

 

沈兼士

 

 

 

 

 

李光涛

 

 

 

 

 

 

   批注三。作者著书之时,可考虑于章节之前统一论述该团体整理档案的背景,于章末进行简要归纳和总结,亦可采用表格式的对比总结法,而免去每节中重复论述同一背景或人事。

 

备注:

   笔者阅读己购之《中国档案史专题研究》及赵老所赠之《编余录》两书,采用定量式阅读法,兼用表格式梳理,理毕后总结并札记之。贯穿之桥梁便是批注式阅读,其中的部分批注笔者将一周更新一次。

                                 ——行者整理于2010-06-0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