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湾塔影水流春,寒食烟生树树新。疑是雨余青到眼,十三山色欲留人”。这就是传说中的沈阳塔湾舍利塔“塔湾夕照”,响当当的盛京八景之一。
早就听说舍利塔就在塔湾,离学校不远,可一直也没有去成。今天是清明,天气也不错,是个出游的好日子。于是,一激动,吃完了早饭就出发了。虽然是一个人去游行,但还是特别高兴的,因为可以去造访一下久违的舍利塔了。
坐上205转眼就到了塔湾站,这个站点我下了无数次了,但一直都没有往舍利塔的方向走过,因为往北走显得有些荒凉,街道环境不是特别好。但今天我却是要走上这条街,去看看盛京八景之一的塔湾夕照,当然现在是早晨,晨光里的舍利塔应该也是别有一番风韵吧。期待。
塔就在运河边上,走了五六分钟,我就看到了它的真容。踏过一条桥,对面的回龙寺正在修建的,虽然看资料说这寺庙是个老寺了,但眼下正在动工的寺院却是一个结结实实地现代建筑,完全混凝土的大殿,只是勾勒了一个简单的殿庑。建筑工人正在热火朝天的干得起劲儿,真是辛苦他们了。不过我不喜欢这些现代架构的寺庙,这种寺庙只是一个古代的外壳,就像一个漂亮的书皮,至于里面的到底有什么内容,多少文化内涵与积淀,根本就无法去奢求了。
绕过回龙寺,顺着小径儿,我还是直奔这次的目的地——舍利塔。塔是建在高高的土岗上的,新修的护栏和甬道,还有明镜似的水域,泛着涟漪,透着湖底泛出来的蓝绿。一步一步沿着台阶走上高岗,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庄严的事情,不停的变换角度拍着心爱的塔。跟我一块上岗的是一对老人,他(她)们相互搀扶着,说说笑笑的,脸色红润,身体很健朗。看上来是经常出来锻炼的,真的最美不过夕阳红,真的很羡慕他(她)们。一步一步靠近了塔,迎面而来的是一座字迹已经有点模糊的石碑,大约的内容是清廷重修舍利塔的事情,碑刻后面是满文,大约跟前面的内容是一致的。
塔,真的美极了。八面十三层密檐,高有33米,每层都雕刻有精美的佛像,每个佛像周围还有伎乐飞天和菩萨立像,尤其是那些飞天,真的有的时候也在想,古人真的很懂得搭配,佛本是很庄严的,甚至有的时候会有种肃然起敬或不寒而栗的感觉,但飞天却是再活泼不过了,她们那种活泼飘逸的姿态,总让人感觉很鲜活,很生动。偶像与世俗,就这么混搭着,却又那样的惊动人们的心灵。辽塔大约都是不能登的,因此我只能站在塔周边仰看它。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有点惊心动魄的感觉。最爱的还是那塔檐之上的梵铃,风不大,所以没能听到铃声。不过那样一个一个铃子挂下来,特别像大写意,墨泼的特别的酣畅淋漓。
塔后本是陈列馆,里面是舍利塔考古出土的文物,但今天没有开门,好像是都回家清明扫墓去了吧。只能从看看一旁墙壁上写的舍利塔简介,才晓得塔下还有一个地宫。真的,地宫总是很能震撼人们的心灵的。西安法门寺地宫、杭州雷峰塔地宫,每一个地宫的发掘都是一次重大文化事件,总有很多很绝的文物出土问世,振动着世人敏感的神经。不知道这座舍利塔地宫下到底藏着什么,肯定会有佛的舍利,记得前些年辽宁博物馆曾展出过一个佛教文物展,里面展示的就有好几个佛舍利,是不是这里的,就已经记不太清楚了。但那次看到舍利的心情,的确太震撼人心了。
在塔的周围竟然立着一座雕像,但却没有想到是孔子像。这个孔子像面容很不错,只是身段上出了点问题,感觉不是特别的匀称。也有点出我所料,孔子怎么好端端的站到佛塔之下呢?就算有三教合一的趋势,很多地方都建有三教堂。但这个孔子的站位却显得不伦不类。
下了高岗,绕着湖水走上几匝,很多人都在晨练,武术、悠悠球、太极,什么样子的都有,不过在晨光里都显得格外的和谐。索性顺着运河走回学校吧,也算清明出游一次。不过在家的那边,春花恐怕早就已经烂漫了,到处都是绿意盎然的了。只是沈阳这边似乎还处在一个乍暖还寒的事情,除了河边的柳树梢头稍稍泛着一点儿鹅黄,其他的花儿草儿基本还沉浸在冬天的记忆里。不过走在河边的小道上,青色的白杨树干,红色的桃树皮,棕黄色的杨树皮,还有黑色的灌木皮,色彩的搭配有点像油画,反正没有什么花草,索性就当它们是花草了,一路的欣赏下来,倒是也感觉蛮爽的。
照片来自:辽塔博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