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质疑《十年来档案学研究成果简要评述》

(2010-04-04 09:56:30)
标签:

档案学

傅荣校

冯惠玲

第一历史档案馆

民生档案

核心作者群

草根

杂谈

分类: 【玉面书生】

    2010年第2期《档案学通讯》上发表了傅荣校、周雪《十年来档案学研究成果简要评述》,读来受益颇多,并使得我对近十年来我国档案学研究近况有了一个大概的概念和印象。同时,对如此一个庞大的统计工作,能够分条缕析的分析的头头是道,的确可见论证的功夫。

    但在欣赏的同时,我还发现一些问题,当然这也不能掩饰该文章的成功之处,也有可能只是我一个人的知识构造的欠缺。

    首先,作者表一详细列了“被引用20次以上的档案学期刊论文”,但如果细心就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在所列的这20篇文章中,发表最晚的是2006年5月18日冯惠玲等的《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刍议》,和2006年2月28日霍华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建馆80周年》。其他,发表于2005年的仅傅荣校和蔡艳红的两篇文章,其他均为2000-2003年四年的文章。那么,这里似乎在说明是年的辉煌成就其实就是前四年的光辉成就,05和06年的这四篇文章依然没有逃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电子文件管理、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化、电子时代基础理论的研究”这个范围。但真的是这样么?本人并不这么意味,十年档案学研究在延续了初期的这些电子文件和信息化的研究同时,在后期则开始关注民生档案,关注档案馆的亲民。这是在国家改善民生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加之国家档案局“两个转变、两个体系”的建设,各地档案部门关注民生,民生档案成为新宠。档案期刊上也大量出现了关于民生档案的论文。因为这一转变是在2007年末开始的,因此可能被引次数相对于十年初期的那些文章经过了十年的厚积薄发,但如果仅将被引次数作为十年档案学研究动态的指标,恐怕并不能太准确描述研究动态。

    同时,应该承认被引用次数越高,就越意味着该文章的水平越高。但有的时候,并不完全是说明文章水平高,也可能是文章作者在档案界比较牛,是领军人物。很多院校老师在教学中,都鼓励学生做研究的时候,多参考研读名家论文,并且现在很多档案期刊尤其是档案学核心期刊,都采用了收费发表论文的方法,只要给钱,再垃圾的文章也可以发表,同期发表的殷仕俊的《档案学核心期刊的学术性分析——从期刊所载论文的角度》对这一点进行了分析。即便不说,恐怕档案界同仁也都很清楚这些收费论文的质量。这样出来的被引用次数又能说明什么呢?是我们的研究动态么?恐怕不是吧。

    其次,核心作者问题。请问什么人算得上档案学的核心作者呢?那么相对而言,是不是还存在着一个草根作者或者边缘作者的问题?这个界定的标准是什么呢?难道档案界的学术泰斗、出镜率比较高、位高官显的档案界人士才是核心作者么?

    我不知道档案界这些核心作者有没有学术腐败的问题,但我想大家都很清楚这几年报端媒体报道的学术腐败问题大都出现在各行业的核心作者群中。同时,如果核心作者意味着这些作者学术研究很厉害,具有某方面的泰斗权威,他们的研究固然可以说明问题。但我却愿意分析一下与核心作者群相对的那个群体,即草根作者群。既然是草根,那就意味着研究不是太牛,成果不是太丰硕,质量不是太高。而这个群体似乎更多的是被档案学学子们、档案机构工作人员以及外行人士充任。档案机构的普通工作人员是立足在实践的层面上说话,当然不能排除为了晋升而造假的大抄行为;档案学子则是初出茅庐,未免太嫩了点儿,尤其是对于一些实际的问题,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隔着学子瘙痒。但这似乎并不能完全代表草根作者群的特点。虽然他们有如上的缺点,但不能把这些缺点套在所有的草根头上。在这些学子们和实践工作人员中还是有不少的态度认真的人,他们所做得研究也是自己学习和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长期以来,档案理论界和实践界是存在隔阂的,甚至是有代沟的,两层皮儿的现实,恐怕这些核心作者也明白这个问题。但理论依然只是理论,玄之又玄,并不能很好的指导实践。因此实践部门也不得不在工作中摸索自己的一套理论和实践程序。即便是同是关注电子文件,但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这不也应该引起重视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生日快乐
后一篇:游塔湾舍利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