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

标签:
复旦大学利物浦大学上海档案黄河长江开封江淮太湖文化 |
分类: 【网贝记】 |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
作者简介
满志敏:男,教授,博导。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获理学士学位。同年进入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工作,在所工作期间,在职先后获历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地理系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作访问学者。1992年后曾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历史地理创新基地副主任。2006年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历史地理创新基地。担任学术团体职务包括: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地理学会理事、上海地名学会副理事长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中国历史时期土地利用、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著作4部(包括合著)。
内容简介
全球变暖正日渐影响人们的生活,除了世界上政府之间相互妥协、谈判制定相关法律条文,通过自觉约束人类行为,以减轻变暖的趋势外,其中一个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则是预测未来变暖的趋势。为了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就必须知道气候的自然变化过程,其手段一是数学模拟,另一个是历史类比。历史气候的研究,不仅是历史类比方法的基础,同时其提供的气候变化数据也是校准、检验气候模型的重要资料。就中国而言,历史气候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研究还可为现实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历史的借鉴,同时,以往的历史研究中,考虑到了气候的变化,也将有助于历史分析的深入,从以上方面看,《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和学术意义。
本书共十五章,约38万字,在综合分析各种历史文献中关于气候变化的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自第四纪全新世以来我国气候变化的特点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按其内容可分成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从第一章到第三章,讨论了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研究意义、方法和以及运用历史资料应该注意的问题;第二部分从第四章到第九章,按照时间顺序,分析了自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全新世以来至清时期的我国气候冷暖变化的特点;第三部分从第十章到第十一章,讨论了我国一些地区的旱涝演变;第四部分从第十二章到第十四章讨论了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对我国农牧过渡带、华东沿海环境变化及动植物分布的影响;第五部分即第十五章以个案形式分析了六个极端年份的气候状况。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历史气候变迁的专著,全书多有创见。如对中国历史气候研究的各种历史文献资料的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由于基于作者多年研究的基础之上,全面深入;第二部分则集中反映了作者多年研究的成果,对中国气候冷暖的分期多有独到的看法;又如作者从华东海岸线的退缩及黄浦江的变迁的历史事实反推海平面上升的历史过程,从而为中世纪温暖期找到佐证等。全文秉持客观、求实、谨慎的科学态度,是近年来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难得的一本著作。
目录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六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七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八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九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十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十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十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第十一节
第十二节
第十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十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十五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附录:图表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