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国的第四个文化遗产日,科教频道也推出了《中国大运河》这样一个四小时直播全景窥探大运河的节目,两千五百年的风雨兼程,两千八百多里路的浩瀚跋涉,从吴王夫差在扬州下令筑造邗沟的第一锹开始,从东晋宰相谢安兴建邵伯埭开始,从千古一帝的隋炀帝的豪华龙船开始,南来北往,轻歌曼唱,丝竹管弦,缠缠绵绵在大运河的精神世界里。四小时,伴着从杭州、扬州、淮北柳孜、洛阳、沧州、天津和通州的娓娓道来,伴随着吴桥杂技的传神、杨柳青的迷人色泽、北京飘来的的传奇,你发现大运河了么?
我是一个从大运河边走出来的孩子,熟悉了大运河的味道,以至于看到这个节目的时候,我是那么的亲切,如醉如痴的心会这漫长的历史时空。家乡那条名叫卫河的河流就是隋唐赫赫大名的永济渠,从洛阳出发一路向北直达北京。而隋唐大运河才是中国历史上最标准的一个人字,堂堂正正。洛阳位于大运河的首脑位置,是整个运河的核心,而北去的永济渠和南往的通济渠则是那有力的一撇一捺。永济渠赋予了家乡浚县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无穷的魅力,虽然它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运河城市,但自从有了运河,浚县就有了别样的意义。
曹操引淇水而修白沟,这是北方一条著名的运河,也是浚县运河史的开端。在今天浚县淇门尚保存着三国曹魏修建的石堰,两千年的风雨无法磨灭曾经的风情绝代,以至于当大运河申遗组调查观摩它的时候,还啧啧称叹。悠悠运河水,汤汤亘古情。今天的浚县古城紧紧依靠在大运河的臂弯里,像个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孩子,它筑建于明洪武年间,运河之上的云溪桥,更成为古城浚县的八景之一——“云溪燕语”。母亲年轻的时候,河里尚且通船,可以一路做到天津去。我小的时候,已经不见船的踪影,偶尔能看见一条摆渡就兴奋不已,而卫河古道里尚还有水流过,云溪燕语还曾稍领风骚。可随着工业化的临近,卫河成为一条臭河,而古道里也逐渐断了水,云溪燕语也成了历史的旧话,成为浚县人心中磨灭不去的美好记忆。而今卫河治理引起了世人的关注,河水有了很大改善,但水量仍然不多。也许大运河申遗只是一个契机,让我们找寻曾经的美好。云溪桥为三孔石桥,青石筑面,据说当年运河中有水怪,经常泛滥,也危害了不少群众,为了修建此桥,明兵部尚书浚县籍人王越就拔出宝剑,怒目劈向水怪,从而河清海晏。王越宝剑的传说故不可信,但人们的那份执着和坚韧则着一领略。
http://home.banzhu.com/h/hnwzr/alldata/uploadfile/others/20060706115625.jpg
(浚县南山街的起点:浚县文庙)
运河赋予浚县的不仅仅是一座城池,两座名山(大伾山和浮丘山),更多地是人们心中不灭的记忆。明代就已经有“从南京到北京,比不上一个浚县城”的谚语,可见浚县人生活的自信。穿过允淑门,沿着鱼市街、顺河街这些与大运河息息相关的街区,八百里的城墙根儿,见证了无数的帆影商船。据说每到忘记,浚县四关都会住满了人,他们都是从全国各地沿着水陆而来的香客商人,在正月古庙会上做生意、拜山敬神。浚县活在水的世界里,抛开春秋卫地风情不言,也不谈汉高魏武在这里的历史遗迹,就从隋炀帝高瞻远瞩修建了永济渠开始,炀帝在这里修建了国家粮仓——黎阳仓,成为拱卫京师洛阳的北方重镇,隋末杨玄感反隋起兵黎阳,瓦岗军也盘兵于此,唐代还设立了黎州总管府,宋代临河县、浚川军都置所于此,而这一切除了感谢黄河,就应该感谢大运河的恩泽,黄河与大运河共同成为了浚县历史上最辉煌的一瞥。也许正是与水的这种相关性,在今天的浚县城中我们还能感触到水的故事。不用说“云溪燕语”的动人篇章,却去大伾山的丰泽庙一领风骚吧。丰泽庙俗称龙洞,始建与北宋,依崖而建,崖壁上飞舞着九条蟠龙,腾云驾雾,张牙舞爪,而这里最为人称道的是一块由蔡京亲笔书写的《康显侯碑》,这道徽宗御敕记述了当年龙洞的隆重场面,也可见当年浚县在大宋政府中的地位。运河两岸的王桥村是浚县有名的豆腐村,以出产各种豆制品而出名,而在解放前,两村全是依靠大运河的水而得以生存。大运河西侧的长村,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长寿村,它是因为长寿湖而得名。而在现已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浚县正月古庙会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水的痕迹,顺河街的花船、菜园街花船三铺、高跷里的白蛇青蛇闹许仙,都是水流在我们生活里的痕迹。花船上端坐公子佳人,在艄公的指引下做转陀螺、八字等各种动作,将水留给我们的故事惟妙惟肖的讲来。而白蛇青蛇闹许仙的故事,可能会有人说那是杭州的产物,可如果熟悉民俗学的人恐怕都会知道为什么浚县的白蛇青蛇闹许仙更是白蛇故事的发源地。有兴趣的话不妨到淇水之滨的青绝岩、许家村一考究竟。水是艺术的殿堂,浚县是大平调西路平的中心,也是皮影戏的活跃舞台,历史上浚县曾出现大平调、乐腔、五调腔、二夹弦、大锣戏、大弦戏、豫剧、京剧、坠子、曲剧等多种戏剧班社,在这块土地上曾经演绎了动人的生旦净末。今天西路平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能给更好的保护这份传统。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大运河也是一样,从杭州到北京二百八十多里是一个整体概念,繁忙的不仅仅是货运,更是文化。杭州小河直街历史街区的保护开发,我想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借鉴的方法,对于整个运河地区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都值得去发扬。而运河之畔的浚县对于南山街这个历史街区的保护也应当吸取小河直街的精华,立足本县的历史面貌,修旧如旧。运河是浚县的魂,历史的风情虽然旖旎,毕竟已经远去,借着大运河申遗的东风,浚县,能再一展昨日芳情么?运河是我们的血液,默默的延续在我们的生活里,作为运河人,你发现大运河了么?为保护大运河动起来吧,守卫我们共同的物质精神家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