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档案学通讯》,2004年第2期。
[摘要]纸自西汉发明以后 ,
到魏晋逐渐成为公文的书写材料。纸最初是不具有等级功能的 , 但封建统治者为了体现皇权至上与官员品极的高低 ,
不同朝代在公文用纸上也制定出不同的规定 , 如以纸的颜色、图案、大小来作为区别不同等级的标识 ,
使其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一种工具。
[关键词]中国古代 公文用纸 等级标识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 为了体现皇权至上与官员品级的高低 , 在衣、食、住、行、婚、丧、葬等诸多方面分别制定了不同规格待遇 ,
与此相对应 , 在官府使用的公文用纸上也有不同的规定 , 用纸的颜色、图案、大小来作为区别等级的标识。
中国古代 , 人们有重正色、轻间色的传统。其中青、赤、黄、白、黑等五种颜色被视为正色 ,
其他如红、绿、紫等被视为间色。正色纸常用于官府公文。例如 , 晋代的诏书是写在青纸上① ; 唐时 , 是用黄纸写敕制② ,
而赦书、德音、立后、建储、任命三公、宰相等则用白纸③ ; 元代 , 颁发给六品至九品官员的封赠文书用赤纸④。在五种正色纸中 ,
惟独不见黑纸 ,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书写记录材料是用黑色的墨水 , 它无法在黑纸上显出字迹的缘故。除此之外 ,
青纸、赤纸、黄纸与白纸在中国古代公文中均出现过。而间色纸则在民间文人、骚客中使用居多。
纸自西汉发明以后 , 到魏晋逐渐成为公文的书写材料。纸最初不具有等级功能。最早在公文用纸中体现等级的大约是在东晋。如崔鸿《前燕录》载
: 前燕慕容俊三年(晋穆帝永和四年 , 384年) , 慕容俊即燕王位 , 尚未称帝而称臣于晋朝 , 有僚属给他上奏疏用黄纸 ,
他便下令说 : “吾名号未异于前 , 何宜便而 , 自今但可白纸称疏”⑤。这条记载说明晋代朝臣给皇帝上奏章是用黄纸 ,
而给王公上书则用白纸 , 表明当时黄纸与白纸同时作为上奏公文用纸已经开始显示出身份等级的不同。
自东晋到唐的几百年间 , 黄纸除了用于官府公文 , 有时还用于一些需要长久保存的书写物如书籍、佛经等方面 , 这不是说黄纸的地位在下降
, 而是由于黄纸是用黄柏汁浸染过 , 黄柏含有小柏碱 , 能防虫柱 , 因而备受人们推崇。但是 , 在封建社会 ,
随着黄色逐渐被尊为象征皇权的尊色 ,
黄纸的使用范围自宋起开始逐步缩小。宋时明文规定皇帝发布的诏令文书用黄纸。如宋朝颁布的法律——《庆元条法事类》(卷16)中规定 :
颁布制敕、赦书、德音等公文必须用黄纸。文武官员的上行文书则用其他色纸 , 据《宋史·职官志》载 :
枢密院对有关军政事宜用白纸写好呈文送请皇帝批示 , 文武百官上奏皇帝的奏状也只能用白纸。而民间百姓则不敢用黄纸 , 如宋人宋祁(998
- 1061)在其所著《宋景文笔记》(卷上)云 : “今台家诏敕用黄(纸) ,
故私家避不敢用。”他的话表明宋时黄纸已成为皇帝诏敕的专用纸 , 私家避不敢用。
元代 , 官府封赠官员的文书中出现以色纸区别等级的现象。元时 , 封赠文书有宣命和敕牒两种 , 它们都用纸 ,
但依据官员品级的不同而用不同色纸 , “一品至五品为宣(命) , 色以白(纸) , 六品至九品为敕(牒) , 色以赤(纸) ,
”⑥以色纸体现官员的等级。
清代 , 封建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 ,
黄色成为皇帝专用色。早在皇太极刚称帝时 , 他就明确规定 : “亲王以下至臣民不得用黄色及五爪龙凤黄色缎。”⑦公文用纸也如此 ,
1644年清世祖刚登基时即下令 : 诏书只能使用硬黄纸⑧。当时 , 颁布皇帝诏书的仪式极其隆重 , 首先于天安门前宣读 ,
然后仪仗导从送交礼部照式刊刻副本 , 以黄纸印刷 , 颁布全国 , 诏书正本交回内阁归档保存⑨。清制 ,
黄纸还用于书写皇帝宗室子女的玉牒。清代 , 皇族以显祖宣皇帝本支为宗室 , 伯叔兄弟之支为觉罗 ,
两支所生子女须如实将其出生年月日、嫡庶次第、姓名、母某氏等具册报送宗人府 , 宗人府据此将宗室子女载入黄纸制成的黄册 ,
觉罗子女载入红纸制成的红册 , 以黄册、红册来区别宗室、觉罗 , 以示等级与血缘的远近。
中国古代公文用纸体现封建等级的另一个标识是公文纸的大小。这种规定始于宋代 , 皇帝是封建政权最高统治者 ,
皇帝所颁发的诏令文书的用纸规格最大。如宋朝法律《庆元条法事类》明文规定 : 皇帝诏敕纸高壹尺叁寸 , 长贰尺 ,
“余官、私纸高长不得至此”⑽。宋时 , 以纸的大小体现等级的还用在任命官员的告身(即委任状)。当时 ,
官告院颁发给文武百官的告身是用绫装裱的绫纸 ,
所用绫纸的大小则视其官员品级的高低分为大绫纸、中绫纸和小绫纸三种规格。一、二品官员告身用纸大小相同 ,
自正三品以下的官员以绫纸的大小适用于不同等级。详细内容见表一。
一宋尺合今尺约 32厘米 , 宋时 , 小纸宽度九寸五分(约 30厘米 ) , 长度一尺四寸( 45厘米 ) ,
大纸宽一尺零三分(33厘米 ) , 长一尺八寸(约 58厘米 )⑿。
宋时 , 内外军校官员的封赠文书也用大、中、小绫纸以区别其等级。《宋史》(卷163)载 : 大绫纸 ,
遥郡刺史、藩方指挥使、御前忠佐马步军都副都军头、马步军都军头、藩方马步军都指挥使等官员使用 ; 中绫纸 ,
都虞侯以上诸班指挥使、御前忠佐马步军副都军头、藩方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都虞侯等官员使用 ; 小绫纸 ,
诸军指挥使以下官员使用。
明时 , 文武官员的级别仍分为九品 ,
没有品级的称“未入流”。官府衙门的品级与正印官的品级是一致的 , 如六部尚书为正二品 ,
与此相对应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衙门即为正二品衙门。洪武十年(1378) , 明政府颁布“天下诸司文移纸式” ,
按衙门品级的等级制定了不同的用纸规格 , 品级越高的衙门 , 公文纸越大 , 反之则越小。具体规定详见表二。
明政府将衙门公文用纸大小作为一项制度 , 各级衙门颁发公文必须照此规定执行 ,
“不如式者罪之”⒁。明政府对各级衙门公文用纸规定如此之细 , 除了体现封建衙门等级外 , 客观上也使有明一代的公文用纸规格统一、整齐
, 为档案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清时 , 册封文书也处处体现等级。据《清会典》(卷28)载 :
册封亲王、亲王福晋及亲王世子、福晋的册用金质册 , 郡王及郡王福晋的册用银质饰金册 , 郡王长子、贝勒贝子及郡主、外藩王福晋等均给纸册
, 而纸册又依据册封人的身份又有两种不同的规格 : 一是册封贝勒贝子及贝勒 贝子 夫人、郡主、县主、郡君 , 册长一丈五尺六寸 ;
二是册封蒙古王贝勒 , 册长一丈 , 比前一种纸册略小。
中国古代公文用纸又一个等级标识是图案。东晋年间公文纸上就已出现图案 , 如东晋人陆 所著《 邺中记》载 :
“石虎诏书以五色纸著木凤凰口中 , 令衔之飞下端门。”石虎(295 - 349)是十六国时期 后赵国 君 ,
建都于邺(今河南临漳西南) , 其诏书上绘有凤凰图案 , 动感十足 , 精美绝伦 ,
这种纸被后人誉称之为“邺殿凤衔”。南梁刘孝感在《谢赍官纸启》中将其列为四大名纸之一(四大名纸是 :
邺殿凤衔、汉朝鱼网、平准桃花、中宫谷树)。据有关史料记载 , 中国古代公文纸上的图案主要有两大类 , 一类是动物图案 ,
如龙、凤、虎、狮等 , 这类图案纸主要用在皇帝的诏书中。如清代特别规定亲王以下臣民不得用五爪龙凤黄色缎 ,
龙凤图案纸更为皇帝专用。据《清会典》(卷60)载 : 清时敕书分为三等 , 一是金龙香笺 , 表裹四层 ; 二是画龙笺 , 表裹三层
; 三是印边龙笺 , 表裹二层 , 这三种均绘有龙图。与敕书不同 , 诏书则绘有凤图 , “凡颁诏则设金凤云朵以承之” ,
并且对凤、云的尺寸均作出具体规定 : 金凤高二尺一寸五分 , 长四尺一寸 ; 护云长五尺一寸 , 前阔一尺八寸五分 , 后阔七寸 ⒂
。第二类公文纸的图案是花卉 , 如葵花、栀子花、牡丹花等。这类图案在宋代颁发给命妇的告身上较常见。如《宋史》(卷163)载 ,
颁发给尚仪、尚服、宰相曾祖母、祖母、母、妻、亲王妻的告身纸主要是葵花图案 ,
颁发给郡主、县主、国夫人、郡夫人的告身纸上则主要是栀子花图案。
宋代 , 由于官僚制度的发展 , 官爵除授的范围除了封授官员本身以外 , 还对官员的先代和妻室实行推恩封赠(生者为封 ,
死者为赠)。在颁发给宫廷内外命妇的告身用纸上一般都有动物与花卉的图案 ,
且图案依其等级“各别其等而给焉”。详情参见表三。
宋时 , 告身用纸体现等级的还有一个标识是金花纸。所谓金花纸 ,
它的加工方法是先在纸上涂粘接剂 , 再把金粉洒在上面 , 或直接用笔蘸上金粉在纸面上绘出各种栩栩如生的花草、山水、花鸟、龙凤等图案 ,
这种纸面上出现金花的纸称之为金花纸。金花纸最早作为公文用纸大约是在唐代 , 当时“凡将相告身用金花五色绫纸” ⒃ ,
当时金花纸的使用是不分等级的。自宋开始对金花纸的使用依其品级而规定了等级标识 , 当时只有一品、二品文武官告身才能用金花纸 ,
自正三品以下其余官员告身只能用不销金的绫纸。命妇告身用纸也有规定 , “绍兴十四年(1145)诏内外命妇、郡夫人以上 ,
(告身)乃得用网袋及销金 , 其余则否”⒄ , 表明只有等级高的内外命妇才能用金花纸 ,
等级低如宗室女、升朝官妻、忠佐妻则不能用金花纸 , 只能用一般的罗纸。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太平天国在南京建立政权以后 , 颁布了一套“贵贱宜分上下 , 制度必判尊卑”的礼制 ⒅ , 从天王到普通士兵之间 ,
等级非常森严。太平天国中央政府的官员分为九等 , 一等为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 , 二等为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 , 三等为翼王石达开
, 四等为燕王奏日纲、豫王胡以晃 , 五等为侯 , 六等为丞相 , 七等为检点 , 八等为指挥 ,
九等为将军。诸王及下属各官爵则据其不同等级而有不同的待遇。在服饰上 , 太平天国规定 : “红黄二色 , 为天朝贵重之物” ,
只有官员可“遵官职制造穿着 , 无官之人 , 仅准红色包头……如有不尊定制 , 则斩首不留。”⒇ 在官府发布的公文上崇尚黄色 ,
天王洪秀全的诏旨是书写在黄绸上 , 东王、北王、翼王、燕王发布的各种谕是写在黄纸上 ,
等级低的侯以下官员所颁“札谕”是用红纸书写的。在诸王颁布的各种告示纸上 ,
与其等级相配的是绘上各种龙凤等图案。详细见表四。
从太平天国公文的用纸制度上 , 我们可以看到它继续使用封建政权的一套等级制度
纸作为公文的书写材料 ,
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 ,
为后人留下大量的文化宝藏。但同时公文用纸等级制也被历朝统治者作为维护其专制统治的一种工具。
注释 :
①②⑤(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卷4 , 卷4 ,
卷4。
③ ⒁ 唐)李肇《翰林志》。
④⑥(明)叶子奇《草木子》卷3 ,
卷3。
⑦(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328。
⑧ ⒀ 《清会典》卷60 , 卷60。
⑨ 周雪恒 : 《中国档案事业史》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1994年出版 , 第290页。
⑩(宋)《庆元条法事类》卷16。
⒂《宋史》卷163 , 卷163 ,
卷163。
⑾ 刘仁庆 : 《中国古代造纸史话》 , 轻工业出版社 ,
1978年版 , 第71页。
⑿《明会典》卷75 , 卷75。
⒃《中国近代史》编写组 : 《中国近代史》 , 中华书局 ,
1983年出版 , 北京 , 第94页。
⒄(清)陈承容《恪尊定制以判崇卑告示》。
⒅(清)张德坚《贼情汇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