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梁方仲:历代户籍、地籍、租约、赋役册诠释(明代5)

(2009-04-22 16:44:33)
标签:

明代

户籍

鱼鳞图册

康熙

安徽

歙县

南宋

江苏

农书

徐光启

文化

分类: 【网贝记】

资料来源: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9212/6  点击网页有精美图片

 

()鱼鳞图册

鱼鳞图册,亦名地亩册或丈量册,是旧时土地登记部籍之一种。它以土地为纲,把同一地段内位置相接近但所有权不同的各块土地,经过丈量或陈报以后,顺序编成号码。每一份记录必载:地块的名称、类别、面积和四至等项,以及管业人的住址和姓名;土地的形貌,用线条表达出来——由于地形多半是不规则的,尤其是从整个分段地区的总图来看(参看“清康熙十五年(1676)江苏元和县西念贰都壹图庆字圩鱼鳞图”原件,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东方研究所藏,见《支那の土地台账“鱼鳞图册”の史的研究》,194),这一块地和另一块地是紧相挨靠的,诸地的界线,其排列的形状,就很像鱼鳞一个样子,由此得名为鱼鳞图。总图和分图汇集起来,装订成册,便名曰鱼鳞图册(有些册子不一定有总图,各地的编制方法多数是不尽相同的。)

鱼鳞图的绘制及其名称,宋元时已有,但只限于浙、闽一带。明代初年,由于明太祖的大力推行,才在全国范围内搞起来;万历初年,张居正执政时,又雷厉风行地下令全国清丈土地,重新编制新册。丈量土地和编造图册,都不是定期举行的,故与黄册十年一造的情况不同。终明之世,以洪武初年和万历初年两次所造之鱼鳞图册为最重要,因为它们都是在全国丈量以后所作出来的记录。由清而到民国,鱼鳞图册的编制,仍然是封建或半封建统治政权所关心的事,观于清代江南各县所造的册较之明代更为精细可见。

统治政权编制鱼鳞图册的目的,首先是保证田赋的收入,它是“就地问粮”的重要根据;其次是确保地主阶级所有权的利益。图册编造及其保管,实际上操纵在乡村中的里长、粮长和衙门中的书办、粮户等少数人的手里。他们据此向人民勒索、摊派,把图册视为“枕中之秘”,而且世代相传作为“传家之宝”,永远不肯向人民公开,甚至也不向州、县行政长官公开。图9“清康熙年间安徽歙县石耳朱陈、上坞朱祈、岭后刘村等地方行源图册(上集)”内中有“内有漏缺抄补拈上,不可漏泄”等字句,可见一斑。

附名词解释:

都、图——都,在南宋时,是各县乡以下、保以上一级的地方行政基层组织。当时以一保为一图,后又名曰里。孝宗淳熙(11741189)中,袁燮为江阴尉,谓“经理田野之政,自一保始。每保画一图,凡田畴、山水、道路、桥梁、寺观之属,靡不登载;而以民居分布其间,某治某业,丁口老幼凡几,悉附见之。合诸保为一‘都’之图,合诸‘都’为一乡之图,又合一乡为一县之图。可以正疆界,可以稽户口,可以起徒役,可以备奸偷。凡按征发、争讼、追胥之事,披图一见可决。”(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四七“袁公行状”,按《宋史》卷四〇〇袁燮传本此)。至元,始改乡为都,又改里为图。里改名为图的原因,据《嘉定县志》说:“图即里也,不曰里而曰图者,以每里册籍,首列一图,故名曰图是矣。”“图”字,明时俗省写作“啚”;谢少连作《歙志》引《左传》“都鄙有章”一语,说此为都、图得名之由来,且说“啚”字应读作“鄙”,其说实穿凿不足信(参看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二“图”,黄汝成《集释》本)。观于宋元以后,图与保()之名相互通用,亦可为图籍制度已普及于当时地方基层组织之证。

圩——沿江淮低洼之地,水高于田,筑堤捍水以防护之,曰“圩田”。圩音于,或读曰围,故圩田亦与围田通。凡有圩田之地,其区别境域之名,亦曰圩,如图71“清康熙十五年(1676)江苏元和县西念贰都壹图庆字圩鱼鳞图”中之“圩”字,就是图()以下的区境单位。

(参看王桢:《农书》,卷七,农器图谱l田制门“围田”条;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五,田制,“围田”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