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沧海一粟等:档案馆馆藏量越多越好吗?

(2009-04-17 18:42:34)
标签:

档案

汝阳

国家档案馆

陈兆祦

王英玮

和宝荣

兰台

红楼梦

曹雪芹

杂谈

分类: 【网贝记】

资料来源:http://www.danganj.net/bbs/viewthread.php?tid=7157&extra=page=1

档案馆馆藏量越多越好吗?



沧海一粟   eqnwork   侯艳收  bujm  thgw  火草 汝阳老党
  兰台新兵  草懋  共同成长 pcda  吴牛见月 Byron  maoyue



       沧海一粟:档案馆馆藏量是衡量档案馆办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我省对晋升省一、二级的市县档案馆馆藏量均有明确的最低数量要求,如晋升省一级档案馆的市级档案馆馆藏量须在10万卷(册)以上。那么,档案馆馆藏量是否越多越好呢?请诸位网友发表看法!

       eqnwork: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档案馆升级标准中有关数量限制很有可能(当然本人没有考究)借鉴了图书馆的标准,是不可取的,这样的结果将严重浪费公共资源。

       沧海一粟:eqnwork说的很有道理,可档案馆升级标准中有关数量的最低限制又使档案馆无可奈何,为了升级,只能在馆藏量上下功夫,至于馆藏质量考虑的相对较少!

       eqnwork:沧海一粟所言甚是:“为了升级而升级!"档案馆评价如何能走出这个困境,是一个值得广泛而深入研究的大课题!  

       侯艳收:从目前来看,数量多的确是衡量档案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不能把他看得太重,否则的话数量多,而"质量"上不去,把一些鉴定为无保存价值的也混进来充数量就大大的偏离了。

       沧海一粟:侯艳收先生说的很有道理,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馆藏量衡量档案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恐怕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至于档案馆的鉴定工作,大多是“雷声大、雨点小”,真正鉴定后又销毁鉴定为无保存价值的档案的档案馆目前恐怕不是太多。

        bujm:要实事求是。多是相对的,如果这个地方经济实力强大,不妨多收一点,但也要从地方特色出发。经济实力差的地方,不妨有针对性的,按照轻重缓急,逐步的接受进馆。千万不能搞一刀切。

       沧海一粟:档案的多少固然与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有一定关系,但恐怕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thgw: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能搞一刀切。应该接收进馆的档案资料不能漏,充分保证珍贵档案资源的完整与安全。不该进馆的东西不能要,片面追求馆藏数量,只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不说档案馆升级标准中定的馆藏量最低标准的正确性,起码不是很科学。如有同样级别的地区稍小、活动较少,形成的档案资料较少,咋办,总不能象其他物品一样以次充好,沾边就算。

       沧海一粟:thgw 说的很有道理,不能片面追求馆藏数量,把不该进馆的东西接收进馆。可对于档案馆来说有时也是无可奈何,要么就别升级。

       火草:用档案馆馆藏数量来衡量档案馆的水平是不现实的,前些年,在接收档案时为了追求数量和多收钱,把乡镇的长期档案接收进馆,虽然增加了档案数量,但这部分档案放在馆里,既无人利用,又占用档案库房,成了档案馆的一个包袱。

       沧海一粟:火草说的有一定道理,可现实中馆藏数量的的确确是衡量档案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至于把乡镇的长期档案接收进馆,实则是“鸡肋”。

       汝阳老党:在保证质的前提下,肯定是馆藏数量越多越好了。

       沧海一粟:汝阳老党说的百分之百正确,可有时质和量是相互矛盾的,难免顾此失彼。

       汝阳老党:我认为档案馆藏档案的多少与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关系不大,没有多大的直接联系。

      沧海一粟:汝阳老党先生,我认为档案馆藏档案的多少与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应该有关系,但这种关系应该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汝阳老党:本人认为,经济与馆藏量的关系,仅限自身个体相对而言,纵向关系不大。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经济条件好的话,其档案馆的馆库建设、工作经费来说就相对好些,为档案的接受进馆、丰富馆藏可以创造一个客观上的条件;但对于横向来说,经济条件的好坏、区域的大小、人口的多少似乎与档案馆藏量关系不大。就拿一个市属九县(市)而言,2006年5月30日统计数,80多万人口与40多万人口馆藏(5万)多不到1万卷;财政收入近10亿的与不足2亿的反而少了近2万卷;两个条件基本差不多的县馆藏也相差1万多卷;有两个县的馆库面积差不多,都是另一个县的10倍,其中一个馆藏相差无几,一个还少1万5。不过,这个比较,也只能说明一个地区的情况,对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来说,不一定都是这个情况了。档案馆藏的质与量问题,如果质量不保证,不管多、少都不好,抛开质,就不必谈量。

        eqnwork:汝阳老党的帖子中提到了区域之间经济条件的差异,为什么会有差异呢?一般来说,经济条件好的地区,意味着企业多,因为地方经济主要来源于税。企业自身以及政府在对企业的宏观管理中形成的档案数量就会相应增加,地方综合档案馆的档案数量也就对应的增多,且内容丰富。所以综合档案馆的馆藏量与经济是有关系的,并成正比趋势。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馆藏量越多经济就越发达,因为决定馆藏量的不仅仅是经济。   

       沧海一粟:eqnwork先生,你的“决定馆藏量的不仅仅是经济”的看法有一定道理。但你的“综合档案馆的馆藏量与经济是有关系的,并成正比趋势”的看法不敢苟同。当然,一般来说,馆藏量与经济发达程度是成正比趋势的,但这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汝阳老党:本人认为,决定馆藏量的基本条件,一是本行政区域基层单位档案形成量。二是是否及时接收进馆。三是是否有足够的库房。

      沧海一粟:老党就是老党,总结的决定馆藏量的三个基本条件很有道理。我个人认为,第一个条件(即行政区域基层单位档案形成量)是前提,第二个条件(即是否及时接收进馆)是关键,第三个条件(即是否有足够的库房)是保障,三者缺一不可。

       汝阳老党:从“档案馆藏量越多越好吗”?的问题,变为“档案馆藏量多了有什么不好呀”。?我想,按正常情况下,档案馆馆藏量越多就只是越需要增加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这也不能算是不好的方面吧,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不好的呢。?

       沧海一粟:好还是不好,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火草:档案馆要多接收、征集有价值的档案资料。现在馆藏档案中重复性比较大,馆藏档案利用率较低,多数档案都没有利用。减少馆藏档案的重复性,要对档案进行普查、鉴定,剔除重复的文件。虽然工作量大,但是一劳永逸。

       沧海一粟:说的很有道理!衡量一个档案馆的标志固然与档案馆数量有关,但质量更为重要,所以,档案馆要多接收、征集有价值的档案资料。“现在馆藏档案中重复性比较大,馆藏档案利用率较低,多数档案都没有利用”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大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找出解决这一难题的思路。

       bujm:一定要从本地区的情况出发,馆藏人家没有的,自己独特的,具有特色的档案资源,你的馆藏才是越多越好。大家都有的就不稀奇了。各档案馆要拥有自己的镇馆之宝,不然,你这个档案馆就没有特色。

       沧海一粟:说的很有道理!可实际情况是各馆大多重视馆藏量而忽视了特色!一个没有特色的档案馆就像一个没有个性的人一样是平庸的。当然,人人都有其个性,只是有的善于显现出来,有的一生都隐而未现,对此我不想过多评论,我想说的是,档案馆其实和人一样,无论其馆藏量多与少,馆藏质量好与差,办馆条件优越与否,但肯定有自己的特色,只是显现出来了没有,希望每一个档案馆都能最大限度地显现自己的特色,不要老是跟在别人后面走,那样什么时候也很难出特色的!

    兰台新兵:档案馆的馆藏量,我们应该认真把握“丰富”与“优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单纯追求“量”的增加,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需要的是“数量充分、质量优化、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馆藏量。

    草懋:教科书里的东西确实是精华,多年积累形成的理念和认识。但具体到实践就大不同了,各地不仅没有按标准、按要求作好档案销毁工作,相反都在想方设法扩充馆藏,不管是垃圾还是精华,因为趋利弊害是每个人的天性,馆藏少,等级评不上,人力、财力、物力就少,这些是看的见的。真正让教科书的理念深入人心,需要改造现有的档案馆评价体系,否则我们的档案馆真的是在浪费资源。

    兰台新兵:理论与实践的确有一定的距离。在追求“量”的增加与“质”的优化处理过程中,很多因素会促使我们难以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县、区档案馆在目前或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应该接收永久保管的档案,以及长期保管的档案(包括定期保管中30年的档案)。

    共同成长:档案馆的馆藏不一定要追求“大而全”、“小而全”。我认为档案馆的馆藏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档案馆和档案馆之间的区别除了外观建筑和服务质量方面,我个人认为馆藏上的区别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多并不一定代表好,同样好也不一定意味着多(曹雪芹的一部《红楼梦》就足以流传千古了)。当然了,如果一定要以馆藏量的多寡作为一项评判标准的话,恐怕是多要比少好。
我们经常听到“丰富馆藏”的说法,但“丰富馆藏”并不意味着越多越好,应该更多地包含“质”上的追求。我认为,每一个档案馆都应该把档案馆办成“有自己特色的档案馆”,而不是单纯地追求馆藏的“越多越好”。  


     pcda:作为档案人来说,很想把历史原貌搬进馆内,但是限于场地、人力、物力等因素,又特别是县级部门,只能择其精华,进行筛选了。当然,首先是按照档案法规的要求进行选择!满足本辖区最基本的档案馆藏所需。建议:有用的多一些,重复的少一点。

     吴牛见月:如果按照行政机关设置,经费、库房、人员的配置肯定与馆藏数量有关,馆藏量当然越多越好,馆长也好当一点。

     Byron:我觉得档案馆馆藏应总量增加(数量充分),质量提高,结构优化,这也是国家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关于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我觉得没有一定的硬约束(最低数量限制)是很难使馆藏数量充分的,馆藏没有一定的数量,其质量也会受之影响。而且对最低馆藏数量的规定也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应该是上面通观全局广泛调研得到的一个较低的平均数量,对大多数档案馆来说应该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maoyue:档案馆馆藏当然是越多越好。也许有人会说,仅有数量没有质量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在于,档案馆的档案是接收进来的,而接收的档案是经过整理和鉴定了的,都是具有保存价值的。因此,档案馆馆藏量自然是多多益善。陈兆祦、和宝荣、王英玮三位教授主编的最新版《档案管理学基础》在收集工作的要求中提到了丰富库藏的主要标准和要求:“数量充分,质量优化,成分充实,结构合理。”这一表述是非常准确的。

    沧海一粟:说的似乎很有道理,但我认为笼统地说“档案馆馆藏当然是越多越好”似乎很值得商榷。尽管从理论上讲,maoyue老师说的“档案馆的档案是接收进来的,而接收的档案是经过整理和鉴定了的,都是具有保存价值的。因此,档案馆馆藏量自然是多多益善。”似乎百分之百地正确,但从实践上看,这种观点的正确性恐怕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至于陈兆祦、和宝荣、王英玮三位教授主编的最新版《档案管理学基础》在收集工作的要求中提到了丰富库藏的主要标准和要求:“数量充分,质量优化,成分充实,结构合理。”是从整体上讲的,似乎不能和maoyue老师说的“档案馆馆藏当然是越多越好”和“档案馆馆藏量自然是多多益善”完全划等号。


     maoyue:档案馆档案越多越好实际上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也就是以有保存价值为前提。馆藏量肯定是衡量档案馆地位的标准之一,难道数量会越少越好?   

     thgw:maoyue老师讲的是经过鉴定整理的有保存价值的接收进馆的档案馆馆藏量,越多越好是肯定的。

      maoyue:就数量和质量关系而言,两者是辨证统一的,质量通过数量来反映,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但就档案馆而言,如果明确这里的档案馆指的就是国家档案馆的话,那么档案馆的馆藏量自然是越多越好。因为国家档案馆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不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不应该属于国家档案馆的接收和保管范围的。可以设想一下,一个馆藏量为5万卷的档案馆与馆藏量为20万卷、50万卷甚至100万卷的档案馆能够同日而语吗?会具有同等的地位吗?

      沧海一粟:据我所知,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的档案并非都是永久档案。

      maoyue:严格说来这是有问题的。《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和《档案馆工作通则》规定,省级以上的机关将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在本机关保存20年左右,移交给相应的档案馆;县级和地市级机关将具有永久和长期保存价值的档案在本机关保存10年左右,移交给相应的档案馆。既然,档案馆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那么根本就不应该接收长期档案进馆。现在保管期限改为永久和定期,而定期又分为30年和10年,不知道县级和地市级档案馆除了接受永久的外,是否要接收30年的,还是10年的,还是30年和10年的都要接收?其实,档案馆只应当接收永久部分的。

     沧海一粟:说得很有道理!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但实际推行起来恐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汝阳老党:本人认为:国家档案馆以前接收档案原则是接收永久、长期两种,现在看来原则上应该只接收永久了(当前还没有明文规定),这些都不是绝对的,假如遇到机构改革、单位撤并情况,哪么就不能只接收永久期限的档案了吧!?如果考虑丰富馆藏的话,是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接收一些定期档案的。

     maoyue:从保存历史记录的角度看,我们将同一问题的档案人为地按保管期限将其割裂开来,有的永久保存,有的定期保存,是不是很恰当呢?

[ 本帖最后由 沧海一粟 于 2009-1-31 19:01 编辑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