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装帧
(2009-04-13 16:19:51)
标签:
雕版南宋装帧上海北京图书馆苏东坡上海图书馆姜夔线装本孔子文化 |
分类: 【网贝记】 |
文章来源: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4521/node29322/node29351/node63899/userobject1ai14700.html
古籍装帧
一、宋元雕版精品 上海地区最早的出版物是1193年(南宋绍熙四年)杨潜之修的《云间志》(云间是松江的别称)。《晋二俊文集》,为1200年(南宋庆元六年)华亭县学刻本。其版式结构框高22.5厘米,广15.6厘米,每版22行,每行20字,白口,黑鱼尾,左右双边。字体有颜意,刚劲而生动。版面紧凑,疏密恰当。此书为雕版之精品,现藏北京图书馆。 在宋咸淳年间,上海还只是个小镇,流传民间的书籍很少。宋代的书籍装帧以蝴蝶装为主。蝴蝶装是把印有文字的书页,采用文字相对版心向内的折页方法,书口与书口之间用糊粘连,将反折书页的折口粘贴在一张硬质裹背纸上,裹背纸用染色纸或绫绢缂锦进行裱背,从书的封面、书脊一直裱至封底。书名用题签直行书写,贴于封面的左上端。 1291年(元至元二十八年)上海建县后,雕版书籍渐多,在县城里已出现刻印书籍的工场作坊。元代上海雕版书所存多为地方志,如《松江郡志》、《口川志》、《崇明州志》、《续云间志》等。现藏北京图书馆的《东坡乐府》为元代松江刻本,1320年(延祐七年)叶曾刻于云间南阜书堂。版式框高18.4厘米,广11.6厘米,每版20行,行18字,白口、黑鱼尾,左右双边。字体敦厚见柔,也是版刻中的精品。《船子和尚拨棹歌》为秀州华亭船子和尚唐高僧德成禅师所作,现藏上海图书馆,是1322年(至治二年)法忍寺坦禅师辑录,为上海地区现存的最早的庙刻孤本。版式框高15.5厘米,广9.6厘米,每版12行,行15字,白口,上下黑鱼尾,版心刻题。行书上版,刚柔相间,秀雅古劲。 元代的书籍装帧用包背装,采用版心在书口、文字在外、背面对折的折页方法,积页成册后用糊粘连或用纸捻打订,外贴包背的封面而成书。书名仍沿用传统的白色签条直书题签,或盖有朱红印章,贴于封面左缘自上而下。 二、明清书籍装帧 明代的书籍装祯,在万历前承元代的形式,盛行用裱背的硬质书衣的包背装。万历以后与元时的包背装有所不同,出现了软体书衣的包背装新形式。在工艺上又有所改进,书心采用纸捻打订再以书衣裹背。明末又产生了不用裹背的书衣,在纸捻打订的书心上直接加前后护页,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线装书装帧形式。徐光启撰著的《农政全书》,全书有说明,有注解,还有插图,于1639年(崇祯十二年)由上海平露堂刊行。 《白石道人歌曲》,宋姜夔撰,松江刻本,现藏北京图书馆。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张奕枢松桂读书堂所刻,版式框高14.7厘米,广10.5厘米,黑口,上下鱼尾,左右双边,每版22行,行19字,写刻工整,字行整齐,疏密得当,也是版刻中的精品。1804年刻本《续机缘集》上、下二卷,系辑录历代文人和禅师对船子遗韵及法忍寺兴衰的詠歌、记叙,并附有清刻编辑者漪云上人的诗集。其版式为左右双边,黑鱼尾,版口刻字,每版16行、行17字。用明体镌刻,这种明体,俗称宋体,在清代广为流行,这是印刷字体发展的结果。 上海开埠以后,在上海县城内相继出现了西式的书局,采用石印、铅印技术印刷书籍。1889年上海鸿文书局石印刊行《守山阁丛书》,版式结构为四周单边,大黑口,中缝刻字,版框高12厘米,广8.6厘米,每版22行,行23字。上栏外的天头空白为3.1厘米,下栏地脚的空白为1.6厘米,与古籍版本通常的格式天头大于地脚一倍的做法相同。丛书内有文间插图,绘制工整。 《守山阁丛书》的装帧形式为线装。线装书始于明末盛于清。该书版本较小,用通常的双线四眼订法,版本大的书用六眼甚至八眼装订。是书的书衣(通称书皮,即今书之封面)采用米色双页。白色黑字楷书题签,书签高11.8厘米,宽2.8厘米,有黑色文武边框。 明清时期刊印的书籍封皮通常用棉连纸染成磁青、米色或蓝色,用白色签条题写书名,直接在书皮上印书名或加栏框的也有,封皮用纸还有自造五色笺纸、洋笺书面及洒金书面等。除纸以外,更有以布帛、绫绢作书皮的。《守山阁丛书》在封皮之后用白纸护页(今称内衬),继之为封面(今称扉页),四周印有边栏,框内分三栏,仅中间大栏内印有《守山阁丛书》五个篆体大字,左右小栏内未有著作编纂者及藏版梓行者,扉页的另面如前,四周有边栏,中间印有光绪己丑年嘉平月鸿文书局石印二行字样的牌记。牌记四周有长方形四角弧形向内的边框作装饰。这个牌记较为简单,有些古籍的牌记用图案花边作装饰,也有荷叶式、莲花式、钟式、鼎式、龛式的牌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