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波:中国古籍装帧历史

(2009-04-13 16:09:45)
标签:

装帧

缣帛

甲骨文

卷轴

册页书

欧阳修

敦煌

藏经洞

雕版印刷

深圳

文化

分类: 【网贝记】

文章来源:http://www.ccmedu.com/bbs/dispbbs_40_56994_49878_skin1.html

 

我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史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即汉代造纸术发明前以竹帛并行时期的简牍书;汉至唐纸本时期的卷轴书;唐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出现的册页书。书籍的发展是文化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史就是中国文明的变迁史。”

赘简发展而来的封面

中国正规书籍的最早载体是竹和木。把竹子加工成统一规格的竹片,然后在竹片上书写文字,这就是竹简。竹简再以革绳相连成“册”,称为“简策”,也就是所谓的结绳记事。这种装订方法,成为早期书籍装帧比较完整的形态,已经具备了现代书籍装帧的基本形式。此外还有木简的使用,方式方法同竹简。

在简策的开头两根简通常不写正文,称为“赘简”,其作用是保护后面的简策少受磨损。今天书籍的封面,就是从这种赘简发展而成的。

中国古代书写的格式和款式则源于夏商时期的甲骨卜辞。在刻写卜辞时,既要秉承“天”的旨意,又可连续刻出,因此形成竖写直行的款式;同时由于中国古代崇尚以右为上,以左为下,从上到下,自然也就是先右而左了。这种书写款式一直沿续下来,影响深远,一直到现代书籍出现之前,中国古代的册页书都是从右到左竖写直行,翻阅的方式则是从左往右。

缣帛常作为书写材料,与简牍同期使用,缣帛质轻,易折叠,书写方便,尺寸长短可根据文字的多少,裁成一段,卷成一束,称为“一卷”。自简牍和缣帛作为书写材料起,这种形式被书史学家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书籍。

伸展自如的卷轴装

欧阳修《归田录》中说:“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可见在唐代以前,纸本书的最初形式仍是沿袭帛书的卷轴装。轴通常是一根有漆的细木棒,也有的采用珍贵的材料,如象牙、紫檀、玉、珊瑚等。卷的左端卷入轴内,右端在卷外,前面装裱有一段纸或丝绸,叫做镖。镖头再系上丝带,用来缚扎。卷轴装的纸本书从东汉一直沿用到宋初。卷轴装书籍形式的应用,使文字与版式更加规范化,行列有序。与简策相比,卷轴装舒展自如,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少随时裁取,更加方便,一纸写完可以加纸续写,也可把几张纸粘在一起,称为一卷。后来人们把一篇完整的文稿就称作一卷。隋唐以后中西方正是盛行宗教的时期,卷轴装除了记载传统经典史记等内容以外,就是众多的宗教经文,如在敦煌藏经洞就出土了大量卷轴经卷。时至今日,卷轴装仍然应用在书画装裱中。

在卷轴装的基础上后来又出现了经折装和旋风装,这两种装帧方式通常被视为是卷轴装向册页装的过渡。

“装潢之技绝矣”

唐宋之间,随着雕版印刷的兴起,书籍制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书籍装帧的方式也出现了响应的变化。从唐末到宋初,随着印本书籍逐步取代写本,册页装也逐渐取代了卷轴装。清人钱曾尝叹息说:“自北宋刊本书籍行世,而装潢之技绝矣。”

册页装就是积累许多单页装订成册。雕版印刷的一版恰好印出一页,册页装因此是最适合雕版印刷术的要求。我国最早的册页装是由旋风装演变而来的蝴蝶装,后来又发展成包背装、线装等。在机械化印数术传到我国以后,书籍逐渐变成平装和精装。

线装是古代书籍装帧的最后一种形式。它与包背装相比,书籍内页的装帧方法一样,区别之处在护封,是两张纸分别贴在封面和封底上,书脊、锁线外露。线装书籍起源于唐末宋初,盛行于明清时期,流传至今的古籍善本颇多。

中国传统书籍中最后的装订方式线装书是用线固定;中国古代书籍最初的形式“结绳记事”则是用绳来打结、固定;线之加粗即变为绳,绳之减细则变为线。转了漫长的一圈之后,又回到相似的材料和材料的相似中来,中国古籍的装帧艺术在发展中遵循着他特有的规律。

来源:《深圳特区报》2007年8月3日 作者:刘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