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鸿爪记】 |
今天要朋友去太原街跟我去买了两盒月饼,因为明天就是中秋佳节了。我又恰在沈阳还不上课,就有必要去奶奶那里一趟了。经常不去,去一次怎么也得象那么回事。陪我去的那丫头在九点多才起来,然后又洗洗衣服,装扮一番,直到十点多才动身。因此,纵然我是七点多就起来了,也只好等了。那丫头装扮的还挺漂亮的。我特别高兴。买完月饼,她说你该请我吃东西了。我笑着说那是一定的,只是不知道你想吃什么。我们在那里转了好久,除了她不爱吃的烤串外,好象没有什么了。好不易找到一家麻辣汤,可是又没有座儿,只好作罢,只吃了些安大妈丸子,那也只是哄哄肚皮而已。吃完,我们又去逛了好几个商铺,顺便买了件衣服。可把它给累着了,因为我属于特苗条型的男生,衣服多数是撑不起来,因此一连试了好多件,都不是特别好看,她也只好微锁柔眉了,摇摇头示意我脱下来。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件,她好象比我还要高兴呢。
作为中国一个特别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又因为它代表团圆的内涵而倍受人们爱好,更加上古代文人骚客的点缀,http://img.mms.sohu.com/mms/1191/27/9027/p1.jpg这个节日也就更显的不同了。同时,中秋节还是象韩国、朝鲜、越南等汉文化圈国家中的一个普遍的重要的传统节日,甚至去过韩国的朋友说韩国的中秋节过的远远比中国有味儿,他们不管自己这天有多么忙,无论是平民还是明星,到这一天都要回家和家人一同过的。但是,在中国中秋节连个法定节假日都没有混上,更不用去期待中国人过中秋的期待了。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显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晋时亦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将中秋与储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http://www.dfzs.net.cn/MAIN/dfwh/UploadFiles_6735/200607/200671513342577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