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个专门的广西来的客人,怀疑自己孩子1岁7个月的小孩是氟斑牙,要求检查,看看有什么可以处理的。
确实上前牙有点状的凹陷,有点像釉质发育不全的,但是同时伴有切端的龋损。他的妈妈很清楚的说了多少月到多少月的时候生活在哪里。我看发生点状凹陷和龋损的只在上中切牙,还有右上D点状凹陷,乳牙发育同期的应该不止这几颗,所以我觉得难以确定就是氟斑牙。而且乳牙通常在胚胎期釉质就发育完成了,胎盘屏障可以阻挡氟。现在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因为已经发育完的,如果已经存在病变的,我们就无法改变了。没有发育完成的,那么就应该改善水源,现在她们居住的地方不是高氟区,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处理方法。
回来赶紧回顾了下书,也温故而知新了下。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
氟牙症又称氟斑牙或斑釉牙,此症具有地区性,是一种典型的地方病,为慢性氟中毒病早期最常见而突出的症状。氟牙症在世界各国均有报告。我国氟牙症流行区很多,东北、内蒙、宁夏、陕西、山西、甘肃、河北、山东、贵州、福建等地都有慢性氟中毒区。氟中毒病关系人民健康,严重者同时患氟骨症,应引起高度重视。
症状体征:牙齿变色情况,实质缺损。
氟本身对牙齿具有双重作用。饮用水中氟含量高于1ppm(1mg/L)即可能发生氟斑牙,超过3ppm(3mg/L),则发病率达100%。但如果饮水中缺乏氟,牙齿的抗龋齿能力会降低。当饮水含氟量为1ppm时,既有防龋作用,有不致形成氟斑牙。此外,氟斑牙发生的情况还与当地温度、钙、磷摄取量及个体差异有关。如温度高的地区饮水量相对较多,而摄取的氟也相应较多,维生素A、D和钙磷的不平衡均可增加氟危害程度。
食物中氟化物的吸收,取决于食物中无机氟化物的溶解度,以及钙的含量。如果加入钙的化合物,则氟的吸收就显著减少。动物实验证实:充分的维生素A、D和适量的钙、磷,可减轻氟对机体的损害。这说明含氟量过高,并不是造成氟牙症的唯一原因,因为水中含氟量稍高的地区,也不是人人皆罹患此症。
另外,能否发生氟牙症还取决于过多氟进入人体的进机。氟主要损害釉质发育期牙胚的造釉细胞,因此,过多的氟只有在牙齿发育矿化期进入机体,才能发生氟牙症。若在6、7岁之前,长期居住在饮水中氟含量高的流行区,即使日后迁往他处,也不能避免以后萌出的恒牙受累;反之,如7岁后才迁入高氟区者,则不出现氟牙症。
1.氟牙症临床表现的特点是在同一时期萌出的釉质上有白垩色到褐色的斑块,严重者还并发有釉质的实质缺损。临床上常按其轻、中、重度而分为白垩型(轻度)、着色型(中度)和缺损型(重度)三种类型。
2.多见于恒牙,发生在乳牙者甚少,程度亦较轻。这是由于乳牙的发生分别在胚胎期和乳婴期,而胎盘对氟有一定的屏障作用。因此,氟牙症一般均见于恒牙,但如氟摄入量过多,超过其筛除功能的限度时,也能不规则地表现在乳牙上。
3.对摩擦的耐受性差,但对酸蚀的抵抗力强。
4.严重的慢性氟中毒患者,可有骨骼的增殖性变化,骨膜、韧带等均可钙化,并从而产生腰、腿和全身关节症状。急性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等。由于血钙与氟结合,形成不溶性的氟化钙,引起肌痉挛、虚脱和呼吸困难,以致死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