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的发生过程不再是起始于釉质脱矿及结束于临床可查到的龋损的单一线型过程,而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正常的口腔状况下,矿物质的丧失和获得是一个平衡过程。但口腔环境改变时,如菌斑液pH、氟浓度改变的情况下,这一平衡就会被打破。菌斑产生的酸使得釉质表面的pH值降低,导致表面釉质晶体溶解。钙、磷及其他矿物质从釉质表面释放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脱矿。
牙齿上的白色斑块或者斑点就是脱矿造成的,本来釉质表面是不透光的,钙化非常好,经过了细菌产酸后的侵袭,就像磨砂玻璃一样变得不透光了。多见于菌斑堆积的区域,龈缘区、乳牙脱落后相邻牙齿的临面。白色就表面这个位置的牙齿表面已经不太好了,需要非常重视,警惕如果继续发展就需要补牙了。这时候可以通过局部应用氟化物来治疗。但是白色的区域很难完全恢复到正常,现在有一种GC公司的护牙素,据说有这个功能,给几个小朋友用过了,现在的随访还不是很确切。
口腔内有氟存在的情况下,即使是很低的浓度,也可以影响这一平衡向相反方向发展,引起再矿化。在矿化过程中,氟能使溶解的钙、磷回到龋损部位,形成抗酸能力更强的氟化羟基磷灰石。这样早期病损可以得到真正的修复。
所以,只要表面保持完整的龋损,就可能发生再矿化,没必要进行充填治疗。临床医生必须意识到白垩斑表层的重要性,尽量不要用探针破坏表面。这样会产生不可逆的损害,不得不进行修复治疗。因此在恒牙中一些早期病损包括在X线检查中检测不到,甚至一些局限在釉质内的小病损都可以通过氟化的方法治疗。临床上成洞的病损也可以发生再矿化,例如慢性病损,但是这时候也必须进行充填治疗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