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肖邦的夜曲

(2006-04-02 10:27:03)
标签:

肖邦

夜曲

分类: 惟有此曲心更静
肖邦的夜曲    
     繁星似锦,月光如练,能听一雨花零落,可闻微风草动摇--这是夜。中国文人习惯在这个时候仰望繁星,寄意明月。李白能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豪情,皇甫松亦有“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的逸志;李煜哀叹“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陆游高呼“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夜,交织着文人骚客的狂放、风流、忧郁和消沉。夜,更承载着高人韵士的性格、气质、思想与精神。
    然而一千余年后的欧洲,一位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却用他的琴声、他的夜曲再次冲击了人类的心灵,用音乐将夜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就是被喻为“钢琴诗人”的波兰钢琴家--肖邦。
    夜曲从拉丁语NOX演变,在罗马时代,有夜神之意。而后,又被命名为“夜祷”。最后爱尔兰人的约翰费尔德正式将这种适合在夜间演奏,表现出环境的静谧与演奏者的沉思的钢琴抒情短曲命名为“夜曲”。肖邦虽不是其鼻祖,而他的21首夜曲却将这种音乐格式的精髓演绎到了极致。
    月照黄昏人断肠,一曲能教肠寸结。
    降b小调、降E大调是肖邦最早的夜曲。我以为,这两首是其所有夜曲中最夺人心魄、引人入胜的。第一首降b小调,将一开始黄昏的俏丽与可爱,接下来夜晚的幽静与美好,及最后梦的甜美与希望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般的表现出来。第二首降E大调中华彩的咏唱,听上去温馨自然,而又忧郁带着神秘的东方气息。激起人们对夜无尽的沉思与无限的向往。可谓“夫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升f小调与f小调,这是两首不同于其它夜曲的作品。特别是升f小调,被人们誉为“最伟大的夜曲”,肖邦一改夜曲的小品格式,用了七分钟左右的时间,表达了一位背井离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怀念与热爱,在双倍变速处加入的戏剧效果则反映出肖邦对深受俄国压迫的祖国与人民的悲悯。第二首f小调,从悲伤的逐渐堆积,到对失望的呼喊,最后变成温暖的希望,让听者在感动之余,更感受到一个脱离了忧郁气质,更加雄性的肖邦。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g小调被后人命名为《乡愁》,作于肖邦与情人乔治桑结伴回国之后。曾经多少次“夜来幽梦忽还乡”,而当真正面对阔别十年,而今又满目疮痍的故土时,肖邦的心情是复杂的,整首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既有“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喜悦,又有“迢迢不断如春水”的离愁;既有“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感伤,又有“此生飘荡几时歇”的苦闷。听来让人唏嘘。
    闻麝兰之馥郁,听环佩之铿锵。
    B大调,这是肖邦一生最后的夜曲。用哈聂卡的话说,这是“月光下飘着花香的夜曲,带着疾病、丰富的花香,那依附着栅栏上升的音符突然转变为主音,具有非常的魅力”。除了华丽的主旋律外,雄浑的和声也让人感到作品极大的魅惑力与吸引力。
    此外,肖邦还著有在看完《哈姆雷特》后写下的g小调,有被视为只有巴赫、贝多芬才能化解的“毒素”的D大调,以及在航海旅途中得到灵感著成的G大调等夜曲作品。
    1848年,在与相恋了十年的女友乔治桑分手后,肖邦再也没有创作过任何夜曲。而一年之后,这位才华横溢而又极富浪漫主义气质的钢琴家带着对音乐的怀念,带着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带着对爱情的憧憬,郁郁地离开了这个令他无限留念的世界。那时,他才39岁。
    而今,当人们提起夜曲时,大多数人却会想到周杰伦。而他,又岂能与肖邦比肩。这不禁令人莞尔之余更多了一丝心寒。
    子夜的哀歌还在继续,午夜的霓虹折射出巨大的问号。仰望苍穹,我仿佛看到了肖邦的苦笑。
    “夜寂静,寒声碎”之时,放一首肖邦的夜曲,写下以上文字,也算是对这位天才的怀念与祭奠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
后一篇:第一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