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集的电视剧《蜗居》,我用了三个晚上看完的,几天前就看完了,但看完后我无法马上聊点什么,只觉得隐隐的悲哀痛庝。
话说的太透了就觉得痛,一种是兴奋不已的快感,一种是悲哀困惑的痛庝。不为自己,自己太渺小,不值得。几十年看着希望却又失望的社会感悟之痛,阵痛不已啊。
《蜗居》说出了我多年来的感叹,道出了许多同代人的观点。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现实主义电视剧,其了不起的意义在于,它将可能使更多的人们清醒明白眼下的日子,看懂追逐的生活,看清那些所谓的大小人物的强悍与平凡,兴风作浪的欢悲,看懂活在我周边的花花草草。
《蜗居》注定要热上一阵子的,要被人争议,可能是争吵不休,但更多的不明白却以为明白。人类本来是高尚的动物,但生生代代,子子孙孙大多只是行尸走肉般的被挟持在人群中被动的挪步。
急变的社会是一个大型的游戏剧场,什么制度、规则都是人为的确立。最不该顺从的按照这种无聊的游戏去操持自己几十年三万天的人生一辈子。把人生70万小时的亲切时光投入到无情无义的金钱游戏里,任凭做梦也不放过的追逐,人生意义何在!价值何在!
回看百年短史、人间万象,几多英姿豪洒、几多风尘恩仇,鸡犬难冥朝夕,即使巨人也荒尸马革不还。邻家阿婆家那半条街产业早已乌有哀哉,还为百米宅居搭上性命,为子孙谋,可惜子孙无义。更不言历史沧桑巨变,大江东去,时代交替,谁言高低,怎言高低,奈何成败,一栏旧梦而已。连李敖狂人也东北、华北、长江、台北几经辗转,海南独享晚年也渺茫之,草民几何,哪里安居产业,悠悠兮兮凄凄。。。
不知道什么缘故,我几十年人生里,至今还缺乏安家过日子的考虑。80年代时我就蔑视什么分房之类,身在体制内也不愿意过那定居的时日。90年代放弃宋思明式的工作,洁身自好,自谋新业,云游神州,不亦乐乎,整天忙着做房地产调研却不想安那个所谓的家。2000年了,北漂京城,哪里是家园?还是没有太多考虑。冷静下来,我觉得自己没有家的奢望和妄想,觉得这一生没有可能安得享受正真家的美好,注定飘飘溜溜,溜溜飘飘的运动在地球的表层。但然,我也有过向往,那是闲暇时如绘画般的奇想:如要建家,那应该在近海或有水的地方,有高山、有蓝水,阳光充裕、四季分明。然,最好是简易型的可以背上带走的居所,一驾马车最好,丁玲朗朗,游牧中国。还是不想定居!
试看,哪里值得我大兴土木安居十年的居所?哪里有我正真舒坦、醉心,或悠闲自得,或繁忙如戈的理想天地。没有也。神州大地云游十几载,不曾见燕雀鸡鸣袅袅之居我之地,时世凤云动态,我心感动,也不曾有一丝心安理得之独居兴致。儿时我曾经向往过山东半岛青蓝如画的美好感觉,云游几载后认同过天堂苏杭中的苏州常州,也许有个计划,在京沪之地工作之后再去一个生态田野清洁之地购置一个颐养之窝,当然应不是蜗居!
心底深处时常想,父辈一代更是苍白简单,不也贡献实在、人生丰硕,难倒非要几个大房子才是真正的家园,人生意义、乐趣多多,唯此是图真乃岂有此理、舍本求末。
草木人生,本应风雨多变、曲折辗转,变化与坎坷中方见世间真情,何必信誓旦旦于蜗房。欲望不止,一切都有的人除了闲散无为还有什么真人生。大可不必,如《蜗居》般的与自己作对,大可不必与别人攀比而放弃自己独有的哪怕平常但却丰富的真正生活。
《蜗居》是一曲动人的现实悲情剧,是当代社会发展代价的写照,也是《老鼠爱大米》的真实注解。宋思明,好一个有情有义而壮烈的小贪官,海藻却是80后女生的真情实感,海萍是这个时代的最不幸的生事者,是个我不同情、不欣赏,甚至有些反感的可悲房奴!试想,如果少一些这样的搏命者,今天的市场房价会如此疯狂吗!短视的人们太多,才助长了权术者的虚伪膨胀,虚伪的房价愈演愈烈,坑害万众民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