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经理从外面回来,带回了那笔让我们稍感悬乎的项目尾款!
虽然算不了大钱,但它的到来,却让我多了一些思考。
去年年底,我接到一家国内投资公司的市场进入可行性研究项目。当时与客户方副总经理洽谈比较顺利、爽快,两次见面就定下合同,只因为对副总感觉不错,我对合同里的这样一段文字--“项目报告经甲方审核合格后在5日内结算尾款”--没有在意就爽快的签订了合同。
这是一个工业品研究项目,项目操作难度可想而知,但我们的督导都是好手,在规定的时间里加班加点的怎算完成了数据采集工作。与国内企业合作比较容易出问题的往往是提交报告阶段,客户与我们的工作在语言的沟通与理解上总是存在着一定的专业局限。这次报告在表现格式和语言呈现方式上都让研究人员犯难,因为阅读报告的是来自两个不同主体的公司,既有民营性质又有国有背景,即使在文字的表述上也存在不少歧义。主导项目报告的研究员3次修改,赶在春节前提交了报告。春节后,客户又三次提出新的疑问,我们同步在报告上给以补充和解答。直到3月中旬,再没有了客户的问题声音,可我们却与那位主管合作的副总突然失去了联系!
到4月中旬,还是打手机关机、打座机无人接听,单位参加项目的先生也说不知道他的下落。4月25日左右,我们终于通过客户公司的人员得知:副总离职了!人事经理让我们拿出“报告审核结果”,并承诺5。1节后帮忙联系看谁负责。尾款是50%,我们还没有与外地合作代理结帐呢,难道就这样丢了?!
5。1过后,更可怕的是打电话过去竟然说新搬来的公司,原公司搬走了!
另人安慰的是原参与项目的那位先生没有太忽悠我们,接听电话并表示一定会帮助落实款项,我们也经过几天努力,在网上也找到了该公司的新地址。但那种被忽悠的担心却依然存在。
5月中旬,我公司财务终于与对方公司的总经理助理取得了联系,通过几次电话沟通、内部核查,对方公司很快作出了回应。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尾款到帐。
通过这件事,我更是坚信了如下两点:
1,最重要的是你是否实实在在地做出了有价值的工作,只要是就不怕要不到钱。象市场研究这样的咨询类业务,在早些年的中国是第二性的,是可怜的。是很难拿到尾款的。即使是行业高手,比如某著名的策划家XXX,听说也有很多项目只有前期款的。前些年流行的策划业点子惊人,但缺少有效的验证和精细的设计,即使好点子也只能是一时的惊人,企业熬过头后就不再愿意付出钱财,这样以来好象形成了一个新的潜规则?中国策划业难成气候就是这个原因。
2,必须真正为客户解决问题,实现客户的价值。许多为调查而调查的调查,只能是乱花客户的钱财!我也听说同行中的某些公司也经常有不少项目是收不到尾款的。究竟为什么呢?值得我们反思。我们这次之所以能得到客户方人员的积极协助和客户公司的顺利结算,实质上说明我们的研究确确实实的帮助了客户,为他们创造了价值,使他们“无话可说”。
回想十几年来的市场研究生涯,真是感慨万千。但最让人满意的时刻还是在得到客户的承认的时候。一张几万元的支票,看起来是一叠钱,但在我们心里却实在是沉甸甸啊!
客观、真实是市场调查的生命,为客户创造价值是我们的责任。这些话说起来非常容易,而要落实在一个一个具体项目上,流血到不至于,但却需要我们流下汗水,甚至流下泪水。每当我们向客户演示现场实施的录音\录象,看到国内企业人员那种莫名其妙的吃惊或疑惑或赞赏的目光时,我心里总是涌出几许的感动。90年代时,我们曾经这样感慨:在这充满吹捧、虚假的环境里,我们在认真工作;今天,更是在充满忽悠的国度里,我们依然在坚信数据、坚信严谨。
为什么来自市场研究者的结论总是那么的不浪漫?那是因为在每一个高超、精明的建议背后都充满着无数的忙碌和辛劳。所以,一个真正的研究者,很少逍遥于媒体的喝彩与追捧,很少愿意徜徉在社交、娱乐的欢喜里。数字和劳累历练了我们,使我们失去不少兴奋,却多上更多的理性与沉着。
15年市场研究历程,路漫漫,其修既远亦近,几经风霜雨雪,我等艾力森人依然潇洒如故、奋进如歌。我们艰辛、我们坚韧,我们在无数个忍耐里感受着被调查者冷漠或火热的心。我们分享着客户的成功却很少感受到喜悦,虽花着客户回报的小钱,但我们能把数理技术相对完美的应用于变化的中国,解析于纷繁、无序的生活,我们依然高歌前行!
永远不要忘了感激我们伟大的客户,是他们提供我们传播或应用数理技术的机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