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一过,老家那生我养我的地方就只剩下70岁的父亲和母亲了。这是一个无奈、无情的事实,让我感到伤感、忧心。
父母亲那代人出生在建国前的30-40年代,50年代生下我哥哥,60年代生下我,之后是我弟弟文君、妹妹文芮,最后一个海明还赶上了计划生育。我们兄弟姊妹5个取小名是很有特色和寓意的:老大海福--幸福吉祥的寓意,他已近50,文革中的高中毕业,典型的小农思想,日子打算的不错,小地方还算富裕,几十年没有经历过什么大风波;大弟文君小名叫海青,实实在在的好弟弟,从小就有点追随我,我毕业分配工作第二年我介绍他进城做起了厨师职业;小弟海明形象高佻,文化程度不高,爱恨鲜明,随我出来混过一小段,曾被一个女大学生爱得死起活来,最终还是经不起小农意识的劝说回家娶了个农家媳妇,现又出来打工似乎潇洒自在。兄弟4个小名和大名两个一样两个不一样,大哥小名福,大名全,大弟小名青,大名君,他们两个相对稳定本分,生活的踏踏实实;我和小弟大名小名分别是平和明,人生却充满漂泊。妹妹因为就一个姑娘,小时候就叫她“女娃子”没有专门取名,她也是因我工作从老家跑出来的,我没有太多的照顾,打工、帮别人开公司,她天性机敏,与这位老干部后代的二汽职工恋爱结婚,如今日子过的蛮不错。
去年过年回家,只听嫂子大谈生子立后乃最大贡献等等,并没有太在意什么,也听说他们还是打算出来进城----他们曾经进过城,在市里开过一段商店。今年我没有回家,节间听说他们就将再次进城----因为他们已经有了孙女了,侄儿在城里买的有车开,收入还算不错吧。
每想这些,回忆从前,心里总是多有感慨。一个农村家庭,一个曾经很穷困,很受人欺负的农村家庭,如今一个个都走进了城市,只留下几次三番劝说不动的的老迈父母。。。真是让人不知是悲还是喜!
中国农民进城的问题,在我家形成一个缩影。一个让人困惑、无奈、惆怅的现实!
早在90年代,我当时有了小孩,我们都要上班工作,我当时是市里派出的包村工作队干部,孩子妈刚刚工作2年在一个市郊的中学做班主任。那时,我们工资不高,但国家干部养活小孩和父母是不成问题的,就动员父母出来生活,帮忙抱一下孩子。母亲比较开通,但父亲是坚决不干,说:让我死都行,我可不出来!哎,一生与土地、与山野结合在一起的老父亲的确是离不开土地,这个我深深理解。十几年都过来了,兄弟中唯一的守土人老大如今也进城了,本来就不打算进城生活的父亲如今怎么办呢?老家农村生活与父亲的生命几乎是统一的,是无法分割的,但现实却是儿孙满堂却过起孤苦的晚年生活。试问:熟之过!
中国老龄问题过早的来到家门,过早的降临到本来根本不厚实的平凡农家。这种现实让我对中央新的民生政策似乎多了一种失望,对于我们家来说,来得太晚了!国家的民生之策如挂在奔跑的马车后的绳索,我们看得见,却抓不着。
70多岁的老农民来到千里之外的北国京城生活显然是不现实的。我们在犯愁,在思谋解决之策。可父母的身体、各种偶然的可能风险等待我们的筹谋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