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管理专家”
上期主编寄语中,我们从管理的知识结构和领域专家的行为特征等方面,分析了为什么许多情况下“专家管理”≠“管理专家”;但现实里,我们又可以看到许多普通人(按通常对专家的理解很难将他们列入任何专家行列)却成就了一番番伟大的事业,经常被誉为“管理专家”。这就是为什么我将本期主编寄语命名为“‘普通人’→‘管理专家’”,换句话说“普通人”也可能成为“管理专家”。
我最近在“中国首届商界领袖与商学院院长高峰论坛”演讲时,在上述两个表达式之间加入了“商学院”,并划了个大大的“?”,意思是问:既然“专家管理”≠“管理专家”,而“普通人”→“管理专家”,那么商学院到底起什么作用?
管理是人类社会通过群体合作实现目标的一类实践活动。管理现象无处不在,普通到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可感受到其存在、评判其优劣。于是乎,任何人都无一幸免地融入管理活动中并可能有机会介入管理。这就给了每个人对管理进行评说的资格,正如有位专家在评价我的研究工作时谦逊地说,“我虽然不懂管理,但却有被管理的感受”。在一个人人都有感受、都有经验和积累的领域想成为专家,一方面机会很多,另一方面又非常地不容易。我们知道,专家是指在某个方面有丰富知识和造诣的人士。就管理活动的本质来讲,其专业知识和造诣可以表现在不同方面,可以是长期积累的经验,也可以是总结、学习而来的知识,还可以是知识和经验通过自身感悟和创造升华而成的艺术,自然也可以是通过长期的学习、感悟、操练后萃取精炼为哲学层面的东西。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因为管理活动的通俗性,任何人都有机会利用其聪明才智、未经专业的管理学习和训练成为掌握一定管理规律、具备一定管理技能、或很高管理素养的管理专家(但这并不排除“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但我们无法回避的是,通过专业学习和训练,要比仅靠实践摸索和积累成就为管理专家的可能性要高出很多,我们不能因看到许多经过专业学习和训练的人未能成功而有人未经专业学习和训练而成就了一番事业,就否认专业管理学习和训练的价值。因为,尽管人人都会有管理的感受或被管理的经验,但未必人人都适合从事管理活动或成为管理专家,如同其他行业,管理也有其领域知识和特殊的行为要求,缺乏这种潜质的人即使受过管理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也不一定能成为管理专家;而真正具备管理潜质的人,即使没有接受专业的学习和训练也会通过“干中学”及实践感悟和积累成为管理专家,这些人一旦接受管理专业的学习和训练更会如虎添翼。
分析了管理专家的产生途径,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管理专家的类型和层次。管理涉及知识(科学)、经验(手艺)、技术(艺术)、哲学(智慧),知识(科学)可以学习,经验(手艺)需要实践、操练习得,技术(艺术)需要学习和感悟,哲学(智慧)与个人潜质和后天的学习、阅历、境界有关。在上述四个方面有丰富知识积累和具备较高造诣的人士都可称为管理专家,因其专长不同,可从事不同的管理活动。例如,通过管理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掌握了比较系统的管理知识的人,如果其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和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就可从事管理研究和教学;而积累了大量管理实践经验的人如果注意不断学习和提高,可能会成就为出色的管理实践家。因管理必须面对人及应对由此产生的各类不确定性,如果上述两类人能够积极主动掌握管理新技术、感悟管理真谛、形成自成体系的管理艺术,他们的驾驭力就会提升,段位会大大提高;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能从管理的知识、经验、技术上升到哲学层次,有境界和大视野,具备将上述四个方面融会贯通的智慧,就会从管理的专家升华为管理的大家。
诚然,未经专业学习和训练的普通人有机会成为管理专家;但高水平的管理专家需要结合管理实践不断的学习、感悟和提升;而要成为管理大家,则需要融合知识(科学)、经验(手艺)、技术(艺术)、哲学(智慧)的视野、境界和智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