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文字] 西安那些事儿
| 分类: 散文 |
自打四月二十七日从西安回到武汉,到现在已逾一个月。这期间我的生活几乎是毫无秩序,被各种有名和莫名的事情充斥着,大脑一日都不得安宁。几次想写西安之行,但无奈心思不静,只得辍笔作罢。
偶尔闲下时曾想过这篇文字的题目该取什么,《走近西安》、《行走西安》、《西安——镌刻在时间上的城市》、《一座城池》。后来又惊鸿一瞬地想到《寻秦记》和《西望长安》,不过,仅仅数秒就又被自己否定了。
诚然,秦唐之盛曾让西安占尽了锋芒和荣耀,但一座城市的价值如需全靠它的历史来彰显,现实就会显得无足轻重,这不免会让人觉得偏激,且有倚老卖老之嫌。再厚重的历史归根到底也只能算是丰盛的幻觉,而现实,即便再稀薄,也有它无法替代的意义。
此次的西安之行,我也许更看重的是它的现实,所以才会在背着相机走街串巷之余还不忘在它的夜店酒吧里喝上一杯咖啡,或是靠在夜晚的城墙下听流浪歌手边弹边唱《我思念的城市》。
我喜欢这座城市的气息和它脉搏跳动的节奏。
我记住了这里的街道和楼宇,记住了这里的人们,记住了憨厚朴实的西安方言,记住了我所抚摸过的每一块青色石砖。
回城列车启动的那一刹那,我就知道西安的那些事儿将会长久的留存在我的记忆里。
城墙
虽历经多次战火与毁坏,西安政府不遗余力地修复和重建让这些城墙得以呈现今日的面貌。西安的内城,如同北京那样,呈现出典型的四方形,东西南北被厚厚的城墙所包围。紧贴城墙外围就是护城河。这种基于古代军事防御的修筑虽早已蜕变成西安的地标,但这仍然让这座城池显得坚实。
城墙之上可以租借自行车,环城一周只需一个半小时。我和同行的旅伴合租了一辆双人的自行车,从南门出发逆时针行进。一块块青色石砖铺成的路面并不平坦,车子会有轻微地颠簸。这不是旅游的旺季,又加上临近黄昏,城墙上的人并不多。一路上我们同遇到的所有陌生人打招呼,彼此间传达着热情的问候,这让我在这样一个陌生城市的黄昏里感到温暖和幸福。
我看到夕阳从城市的尽头缓缓落下,听到钟声敲了整整七下。
夜
西安的夜晚是属于灯火和歌者的。它因这夜晚而显得深不可测。
城墙上绵延的灯火,并不炫目,但却有着持久而厚重的气质。环望灯火下的城池,似一头正在沉睡的雄狮,周身都在散发着沉寂的力量。这是历史积淀下来的气魄,绝非朝夕可以形成。一千多年前的盛唐气象,天子坐拥广袤的国土,四方来朝,万人齐贺。这是何样的尊贵和荣耀,让人望而却步,这气质随着时间而长久的留存在西安的骨髓中,并在缄默中缓缓的外化。
深入到夜幕下的西安城,却又是另一番天地。德福巷的酒吧,湘子门的夜场,南门城墙下抱着一把吉他的流浪歌手。不论是喧嚣的夜店还是安静的歌者,这些都让我沉溺。
秦主题酒吧里,一杯柠檬水,四五个旅途中结识的朋友,不紧不慢的交谈,苏州男人圆滑的举止,London boy腼腆的笑容,武汉男孩流利的英文,Australia man爽朗的笑声,西安男子忧郁的眼神。驻唱歌手的《creep》在酒吧里回响。
南门下,有人在唱歌。一个流浪的歌手,一把木色的电箱琴,一支话筒架,一首许巍的《蓝莲花》,有人匆匆而过,有人回头观望,有人停下脚步。一对中年夫妻,妻子把头靠在丈夫的肩上,两人亲密的相依,静静地聆听。有三个年轻的女孩,每当他一曲唱完,都会拼命地鼓掌和叫好,长久的不愿离去,像是与他熟识,却又不是。我转身离开,沿着城墙走了很远,依然可以听到像是有《时光》的旋律传来。
人
记得前一段时间看阿甘的《高兴》,一部根据贾平凹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影片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并非是高兴驾着自制的飞机飞上天,而是它的背景,一个完全世俗的西安。街道、巷子、三轮车、大杂院、还有说着关中话的西安人。
西安不同于陕北,它位于关中平原的中南部,坐拥秦岭,北临渭水,因此西安少了几分陕北黄土高原的气概,不似它们那样的粗犷和苍凉。细细品来反倒觉得西安还颇有一些长江流域的味道。西安人就像西安,直爽,豪放,却未到极致,略添一丝从容和腼腆。再加上官中方言天然的亲近感,让人觉得和西安人打交道甚是自在轻松。
我想起一路上遇到的西安人。抽着自制烟卷、肤色黝黑的大爷,编织草鞋并嘱咐我们努力学习的大婶,热情耐心地帮忙指路的交警,替我保管失物的小吃店老板。这些人大都热情而朴实,且有着纹路很深的面颊。
在西羊市里碰到过一位卖布制工艺品的老人,正值清晨,他在摆放摊位。他慢慢地将一件件工艺品从硕大的黑色袋子中取出,小心翼翼地将那些长长的挂饰挂在身后的青砖墙上,又转过身低头仔细地放置那些绣着花的小布鞋和写着“福”字的肚兜。他的动作缓慢,每个姿势都像是一张定格后的照片。他满头的银发、鼻梁上那副大而宽的黑框眼镜,还有那专注的眼神都长久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在西安的很多时候我都有错觉,觉得自己像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安人。这也是这所城市的魅力所在,能让陌生的外来者在这里找到一种家的归属感。
民俗
毫无疑问,西安是一个具有浓厚民俗气息的地方。到处都可以看到充满着关中特色的手工艺品。钟楼广场上的秦腔脸谱风筝,镌刻精细造型俊俏的皮影,惟妙惟肖堪比素描的人物剪纸,色彩鲜艳做工精致的虎头鞋。
除此之外,西安还有种类繁多的特色小吃,只要愿意,绝对可以做到十天之内吃不重样。热气腾腾的大碗羊肉泡馍,松软甜腻的花生酥、香辣筋道的哨子面,还有什锦胡辣汤、麻花油茶、葫芦头、擀面皮、肉夹馍…我向来不避讳自己的爱吃,拿着地图、走街串巷地寻找特色小吃着实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
不经意间看到的满墙的爬山虎,地下通道里唱歌的年轻男子,书院门斜对面的LV和PRADA,街头“纵贯线”的巨幅海报,桥头石狮子嘴里的恶作剧烟蒂,大雁塔广场上巡逻的英俊的警察,公交车上系着白色头巾的老人。
这是我记忆中的西安,可以琐碎至每一件小事、每一幅画面。城墙、夜店、皮影、一个手势、一种姿态、一句方言、一声问候。
它不是北京、不是杭州、不是武汉,它也不是咸阳、不是西京、不是长安。它的每一个细节都在向你传达着一个不容置疑的信号——这里,是西安。
P.S.我并不太喜欢被拍入照片,但却难得的在西安留下了很多有自己的照片。和来时所乘坐火车的合影,依偎着大雁塔的照片,城墙脚下的一袭长裙。每一张我都甚为喜爱。
我把自己看成一个很少出门的行者,一个没有技术的拍摄者,一个懒得动笔的写作者。但只要地球仍在转动,我就会一如既往地关注生活,并用自己的方式享受生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