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聊两句”何时不再是患者的奢望
(2017-07-14 13:47:46)
标签:
时评 |
分类: 时评系列 |
长江日报:http://cjrb.cjn.cn/html/2017-07/14/content_5624374.htm
妻子在中南医院住院,丈夫马先生陪护,和耳鼻喉科医生李欢熟悉起来。一次在电梯里碰到,在聊妻子的病情时,李欢从马先生嘶哑的声音中听出问题,急忙询问,根据临床经验建议检查。果不其然,发现患癌,建议做手术。(7月13日《长江日报》)
医患关系熟了,相互就能随意聊起来;多聊两句,医生就发现了可疑的病兆;医生认真听了患者的诉求,手术既切除了肿块,又保住了患者说话功能。面对此景,自然感叹医生的医德仁心和自觉的职业敏感。但留住笔者目光并引起思考的,是医生与本职工作暂不相关的人“多聊两句”,没这四个字,就没有后面的一切故事。
在黄牛那儿花高价弄了个专家号,轮到你坐到专家面前,可能分把钟就得走人;一家人围着住院病人着急,好不容易能逮到主管医生问个究竟,给你的很可能是让你摸不着头脑的三言两语;千里慕名寻医,你的话还没有说完,一摞子检查化验单已经递到了你的手里。这曾经是很多患者的无奈体验。
而那种还没吃药也没打针,只是一席话,患者及家属就如释重负,或明白就里,或看到希望,日益成为很多患者和家属的奢望。但患者与医生的沟通,历来有两个障碍,一是医生的字难认,二是医生的话太少。对于后者,有医方解释:一个医生一天要面对几十个上百个患者和患者背后的家属,哪能说那么多话?本来我服了这个理,但最近被颠覆了。
笔者积多年观察医护人员招聘面试(公共题)之经验,最大的感受是这类人员话太少,比考官的指导语还简单,比题干的文字还短。且不说答题内容,更不去说与考官主动交流以获取认同。最近有心作过一个对比,医护人员的面试,规定10分钟,平均只能达到5分钟,很多人答题用不到1分钟,是用时最短的一类考生。面对这个带有普遍性的现状,我谨慎提醒自己,这是不是医生话少的源头?
考生未必不知道,面试场上你话少,肯定失分,进而失去入职机会。纵然绕过这个障碍入职,你金口难开,吐字如珠,失去的可能是患者治愈的概率,甚至是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医生光有医术,不懂得与人交流,不会关照患者心灵,肯定难得当一个好医生。而招聘面试主要是这一综合素质的测评。
一直不知道医护类学生是否有人文类课程,但觉得他们比理工类学生更需要人文素养。“微信之父”张小龙算是有段位的理工男,但他的“产品观”充满浓浓的人性和人文关怀。而医护人员直接面对的可是人,今天你“有求于人”时都金口难开,惜字如玉,明天面对把你奉为救世主的患者时,你会娓娓道来,或者“多聊两句”吗?
新闻链接:http://www.hb.xinhuanet.com/2017-07/13/c_11213101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