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界定切忌泛化
(2017-03-15 09:15:58)
标签:
时评 |
分类: 时评系列 |
有一种归纳,窗口部门的“冷、硬、推”,困难面前的“等、靠、要”,基层人员的“庸、懒、散”,部分领导的“假、慢、拖”等“十二害”为“新衙门作风”。众所周知,我市作风建设抓得比较早,后适逢中央反“四风”和群众路线等专题教育,前三类都属于几年来作风整治的重点。而在压力传导和严厉追责面前的“假、慢、拖”,还真有衙门作风的“新贵”之态。
对作风建设的总体评价,应该如陈一新书记所说,“近年来,我市机关作风有了明显好转,但一些单位、一些干部作风老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又出现了‘新衙门作风’。”如“只微笑不办事”,“不占不贪也不干”。怕担风险不愿改革,怕出事宁可不干事。还有,工作不是努力创造条件上,而是手续“缺一个不开工,少一个不进场”的干等。
衙门作风新老不分,可能带来作风建设的“假作为”。以往查找问题数年如一,味同嚼蜡,是“新衙门作风”泛化的基础。将老问题擅定为“新”,要么夸大目前的困难;要么否定过去作风建设的成果;要么掩饰作风建设的欠帐;最要紧的是将真的新问题淹没在新旧不分的乱象之中,让作风建设再次无的放矢。一个不实判断,要靠无数虚假来饰瑕。有些执纪不当被诟病为作秀,即缘于此。
新老衙门作风的根源都是官僚主义,作风建设“假作为”的根子是形式主义。如果不根除作风建设“假作为”,作风问题就永远是软肋,官僚主义“乱作为”、“慢作为”和“不作为”就别想得到有效解决。
原标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