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痛吻”懒散的贫困户
(2016-11-15 08:44:25)
标签:
时评 |
分类: 时评系列 |
长江时评:http://news.cjn.cn/cjsp/sxzt/201611/t2917057.htm
央视《新闻联播》近日报道“精准扶贫看兰考”,当年焦裕禄树立的四面红旗之一的赵垛楼村,几十年过去了依然贫困。当地扶贫干部针对贫困户普遍存在的懒散习性,拉下脸面批评,手把手帮助他们自强脱贫。扶贫干部虽然生相难看,但为民担当其心可鉴。
非集体生产和非集体生活方式,政府兜底的贫困户生活保障,反复解决燃眉之急的粗放扶贫固然是一部分贫困户养成懒散习性的客观因素,但扶贫的板子只打在基层干部身上,对于安于贫困不思进取,甚至对政府扶贫麻木不仁的现象不敢碰触的困局,总算经过兰考扶贫样本在央视平台上得已证实。有鉴于此,对于懒散的贫困户,再不能只吃补药,不吃泻药。“世界以痛吻我,而我回报以歌”,强者以痛为爱,对精神麻木者不妨带痛施爱,以“痛吻”扶其志。
一是给点“饥饿感”。饥饿感除了锦衣玉食者没有,那种满足于基本温饱的人也少有。没有饥饿感很难有求生与图强的动力。如果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毫无章法地施予贫困者,那养活的将会是一批只求温饱不进取的人。
二是激发“荣耻感”。赵垛楼村组织起来进行脱贫比拼,哪家靠自强脱贫了就表彰,哪家不努力就批评,让“等靠要”没市场,让劳动者有尊严,让收获享有荣光。变政府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这样的扶贫将事半功倍。
三是不惧“疼痛感”。要改变懒散习性,既不能大而化之,也不能忽略微小。要不讲情面,戮到痛处,纠到实处。从衣着和庭院卫生抓起,一直抓到农作物的耕作环节。让贫困户体验疼痛,才能享受劳动创造财富的快乐。
比起物质直补、经费划拨和代替劳动,“饥饿感”、“荣耻感”、“疼痛感”会让贫困户得之不易,也获之不菲。在很大的范围内,种种痛感是产生内生动力的酵母,而内生动力的激发,才是根本脱贫和永久脱贫的源泉。扶贫的“骂”是为了脱贫的“笑”,今日手捉手的干是为了明天放手奔小康。
直面贫困群体的懒散,在从严治党的形势下更显勇气。包容懒散的群众不是爱,其中不排除扶贫干部自保和不作为的非党性因素。这才是“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的原因所在。现在敢于承认并解决扶贫对向本身的问题,是扶贫工作者反求诸己的一种升华。摒弃保姆式扶贫,“痛吻”懒散的贫困户不失一种善政。(西岸时评用稿)
新闻链接:http://tv.cctv.com/2016/11/12/VIDEdXuK1SQ40TMjPlI1xi27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