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保护令”,孩子会“以死抗暴”吗?
(2016-06-17 13:11:44)
标签:
时评 |
分类: 时评系列 |
虽然这名学生的死并不是其父亲直接暴力所致,但孩子长期挨父亲的打,和父母对孩子各方面的苛刻要求,造成严重的精神压力,最终走上不归路。从报道看,承受失子之痛的家长可能要受到法律追究,但对于逝去的生命已是亡羊补牢。反家暴法虽然今年三月一日实施,但反家暴在这之前也不是不存在。为何没有一张网能网到这个埋藏隐患的家庭?为何没有一丝阳光能温暖这个孩子冰冷的心?为何没有一双手能拉住去意已决的孩子的手?
高考生自杀固然典型,却并不偶然。今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奖惩之后”引发全民讨论,无数才俊竟相书写,但恐怕很难看到有人对孩子脸上的“巴掌印”从法治角度进行鞭笞,几乎无人表现出对未成年人遭受家暴的敏感。“只不过一巴掌”,“是自己的孩子”,无数正在发生对孩子的家暴,背后正是这样的法治基础与法治文化。
最近,南京一小学有个叫昊昊的“熊孩子”遭多名家长劝退的新闻,其中有一个细节,昊昊把班上一位同学的头打破了,该同学的父母就带着受伤的孩子去昊昊家评理,没想到昊昊的父亲掐住昊昊的脖子,把孩子掐得快断了气,吓得被打孩子的家长赶紧就此罢休。昊昊的父亲用这种粗暴方式解决问题,已经不是一次两次,说明家长的行为至少没有得到有效的制止,证明反家暴法离遭受家暴的孩子还有距离。
真正落实依法治国,必须从法律关照不到或难以关照的地方开始做起。家暴相对隐蔽,而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最差,需要特殊保护,他们受伤害很容易消弥在一些高大上的主题之中,比如“爱”。每个人每个相关机构能否从孩子“以死抗暴”的警报中警醒,我们该赶紧为身边这类孩子们做点什么?(飞天时评、长江时评、西岸时评用稿)
新闻链接: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84361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83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