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既得感”更要给“期待感”

(2016-06-17 08:59:26)
标签:

时评

分类: 时评系列

东湖评论:http://focus.cnhubei.com/original/201606/t3643096.shtml

记者从全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获悉,武汉市建立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生活补贴制度,对到新城区企业和社区、农村基层单位就业的毕业5年内的一本普通高校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按照每年2万元的标准给予为期2年的生活补贴,其他普通高校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每年给予1万元生活补贴。(6月15日《长江日报》)

武汉市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要承担今年繁重的任务,还要“去库存”,决定对5年内未就业的本科生到基层就业实行定额补贴。一本学历月补1600多元,其它本科月补800多元,加上他们的工资,按新城区的消费水平,个人总收入还是有诱惑力的,它对于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去会有一定促进作用。

但是,当一种待遇不需要个人作出特别努力,变成人人有份的“既得”,这种投入的价值难免要打折扣。一两万元钱,对于优秀人才可能吸引不过去。对于在基层就业的人,也可能起不到长久稳定的作用。

再说,普惠政策未必公平。“新城区企业和社区、农村基层单位”,本身不一定是一个平面。现在的新老城区并非过去的穷富之别,有些新城区的中小微企业可能超过了老城区有些大中型国企,即使新城区,企业和社区也不可比,在不平衡的基础上发相同补贴,对该扶持的就嫌不够,对收入高的理当不必。

这几年,武汉市对大学生还是舍得花钱的,对每年新入学的二三十万大学新生,政府送每人一张百元“武汉通”公交卡,此举在全国创下先河。这有利于他们了解和融入武汉会,但也可能“人人都有,等于没有”,因为“既得”会满足权利,也会淡化义务。

如果把“既得感”化为“期待感”,谁作(学)出了成绩就奖励谁,谁解决了问题就支持谁,效果是否会更好。就支持毕业生就业而言,也要从岗位供给从手,需要拾遗补缺的,就吸引有奉献精神的人;需要知识与技能的,就吸引学有专长的人。人才靠市场来配置,靠不同手段来激励,让每个人都有由衷的“期待感”,才会安下心来,做出成绩,得到奖励与支持,内心就会有真实的“获得感”。或者,在政府投入资金中,减少补贴比例,大头放在鼓励性的支持上。(华声评论用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