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评 |
分类: 时评系列 |
现代青年人的社会化平台几乎是网络,和与网络紧密相联的电视媒体等。在围观“网红”时,不妨关注一下与“网红”有些类似的若干热门选秀节目,如“出彩中国人”、“中国好声音”、“挑战不可能”等,其中不乏励志故事,也存在着脱颖而出的人,充分利用网络扩军粉丝团,或是被推手实现影响和利益的最大化。而给当事人以稳健影响和理性建议的,相当微弱。
最近披露的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里的女嘉宾王佳,因杀夫被判刑10年,是一个典型的选秀悲剧。这位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通过征婚舞台,实现了32岁人生最光艳的出彩。可是彩虹过后不是晴天,却是被“放鸽子”,与替补成亲后的平淡日子,以及心理与现实落差形成的暴风骤雨。成为阔太、广告明星、歌星的舞台姐妹,仿佛拽住她的魂魄,让她的双脚始终回不到平实的大地。
其实,征婚节目《非诚勿扰》的主持人孟非的串词,及常务评委黄涵的点评,他们对牵手成功或未成功的男女嘉宾,不乏有许多价值观及人性人格方面的精彩点拨。王佳毁了自己,当然是咎由自取,但面对悲剧,一向自信满满的孟非或拥趸无数的黄涵,会不会有一种说不出的遗憾与失落呢?
热中有冷,可避免“网红”发黄,“选秀”生锈。记得有一期“挑战不可能”,一个学龄前挑战者在完成了一项同龄人不可企及的挑战后,眼巴巴地盼望评委投票让自己“出彩”,董卿评委却说:“你年纪太小,不希望你早早地有这么重的背负,我的意见是让你出局。”现在回头看,这是一个精彩的“出局”,也可能是一个孩子成长的幸运。
辉煌,也可能蕴藏悲凉;奇迹,也可能成为败绩。在一个商业化、网络化时代,网络红人的塑造机制迭出,厚施粉黛的“网红”,还要承受各方面的热烈追捧,更增大了他们回归本真的难度。选秀成功,有人最终走向理想的反面,主要责任虽然是自己,也给社会提供警示。类似“出彩”节目能否压抑一下自己叫好的情绪,有一套给成功者充值理性的“冷却机制”,提供发展建议,引导人生正途,从“出彩”中寻找世间的真谛。(红网评论用稿。特别感谢红网夏编辑指正“网红”与“选透”的区别)
新闻链接:http://edu.cnr.cn/list/20160129/t20160129_5212707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