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长江短笛
长江短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0,230
  • 关注人气:33,63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必以“弱师”为代价“强警”

(2015-08-14 18:00:11)
标签:

时评

分类: 时评系列

天府时评:http://comment.scol.com.cn/html/2015/08/011008_1646761.shtml                                            在甘肃教育大县会宁,去年11月启动的一次招录警察,引得大批基层教师离岗,转而成为公安战线的一分子。在会宁全县,此次总共招录了189名警察,其中有171名来自教师行业。(8月12日《中国青年报》)

有人说,这次招警引发全县一批教师离岗,主要是由于警察的工资待遇高所至,这个说法当事教师并不认可。事实上,比教师待遇更低的还有很多,如医疗行业、基层机关和其它事业单位,整体而言,它们的财政保障力度更差,可都没有形成规模性“转行”。笔者注意到,“警察地位比教师高”,与当地号称尊师重教,及“学生苦读、老师苦教、家长苦供”的教育“会宁精神”明显形成悖论。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方发展,教育为本。依笔者所见,这至少是当地政府对辖区人力资源调整的一次不当决策。

一是增加两百多警力是否十万火急?从媒体报道来看,这个地方并没有出现社会不稳定的极端情况。50多万人口的一个县,并非一定要一年补充270人,这完全可以分两三年逐步到位,或者可以突破县域招考。即使对警力有一时之需,可以由上级统一调度。

二是招考对象是否为教师队伍量身定制?相比其它行业,教师队伍的学历和素质肯定是最整齐的,只要放开,他们就会占尽优势。问题是县政府在权衡两大系统因招考产生的利弊时,一个明显的倾向,就是如果不让教师参考,就保证不了招警数量与警察素质。

虽然不能说警察之于师资就不重要,但从一个县来说,师资才是不可替代的资源。建立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对于一个县的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更需要连续性与前瞻性。会宁县是当地有名的“状元县”,在一年之内,有几百名教师参加招警考试,171名老师考取,形成教师队伍颠覆性的大出大进,对学校教学教育的影响不可小觑。如果把这当作一道题问全县人民赞成还是不赞成,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一批转行的教师虽然不乏有恋恋不舍者,但我们还是要审视基层教育人群体的职业精神和对教育的忠诚度。虽然“条条蛇咬人,行行有怨夫”,但唯独从事教育的人不能这般娇情。古今中外,教师都是最受尊崇的职业。“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其实最不适宜在教师群体中流行。尽管有些地方教师待遇还不尽人意,但从国家政策和国力可能性来说,中小学教师待遇的前景还是可以期待的。

问题是,相当多的教师会把这个职业与其它谋生职业一样看待,教师跟其它职业雇员一样,轻易产生职业倦怠。更可怕的是,一位全国知名高中的校长告诉笔者:“多年来,很多师范生不愿意教书,这是中国师范教育的悲哀。”他自称当初的自己也是这样的师范生。在会宁,犹豫的心思,遇到官方的导向,那不就是瞌睡碰到了枕头。

当中央从顶层设计开始加强基层教师队伍建设,倡导在校大学生和其它行业的志愿者去援助贫困山区渴望读书的孩子们时,会宁县以“弱师”来“强警”的决策者们,是否会有科学发展、教育为先的反思?这两百来人转岗从警的教师,包括那位自称很热爱学生而最终弃教的王丹,是否会有一丝职业的道义亏歉?

也不是说教师就不能当警察,如果有选择性有限制性的选调部分合适的教师参加招警,既能满足一部分人的从警梦想,充实警察队伍,又能稳定教师的基本队伍,岂不是两全其美。(四川在线、长江时评、西岸时评、飞天时评用稿)

 

 

新闻链接:http://news.sohu.com/20150812/n418644820.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