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行善“偶遇”寻善成为社会常态

(2014-12-09 11:23:37)
标签:

时评

分类: 时评系列

 红网时评:http://hlj.rednet.cn/c/2014/12/06/3542124.htm

 天天职场:http://www.zhichang365.com/2014/author_1209/19482.html

最近,人民日报报道了一个“行善”与“寻善”在张家港“偶遇”的传奇故事,并配发了“人民时评”。

11月的一天,七旬老人张纪清在张家港市邮局向云南鲁甸灾区刚汇完款后,就因病晕倒了,赶来的民警第一时间将老人送到医院抢救。民警发现,老人身上没有身份证和手机,只有随身携带的3张汇款单据,上面的汇款人写着“炎黄”和“黄炎民”。

张纪清以“炎黄”之名悄悄慈善助人,数十年如一日,当地人还不知道“炎黄”是谁。而老人发生意外及时获得救助,这里隐含着现场有人及时报警,警察及时出警妥善处置,有关医院没有因为身份不明而耽搁抢救。这个好人“偶遇”好报,想想有点侥幸。

笔者追踪这个消息,发现当事医院也有“偶遇”之感。那天下午,张家港市中医院脑病科医生办公室电话响起,120会诊,会诊医生接电话后直奔抢救室而去。会诊的患者是一位由民警送来的身份不明的古稀老人。紧接着,这位“无名氏”通过“绿色通道”被送至脑病科37床,抢救治疗,一切都那么平常。

但病区里纷纷议论,有人说患者是被骗子骗了汇钱的,有人说是给孙子打生活费的,还有人传闻说是江洋大盗。很快传来消息,他就是无数人苦苦寻找27年未见其踪影的“炎黄”。后来,老人的儿子送来锦旗表达对对医务人员的感谢。当地媒体感慨:偶遇“炎黄”带来满满正能量。“炎黄”的事迹由此在全国范围内传播了开来。

人民时评说,“炎黄”身份的“暴露”,竟然源于晕倒后民警救人时的意外发现,事件本身就足以构成一个非常美好的隐喻:你经常帮助别人,在遇到危难时,有人愿意向你伸出援手——行善就是美德的传递和循环。

好人“偶遇”称职的警察和医生,警察和医生“偶遇”久寻的好人。在这道景观面前,摔倒讹人者,不敢扶者;医闹者,看人施救者,不论是哪一种情况,高下立判,怎不汗颜。

我们有理由设想,医院是有可能收治一个“无主”或“无钱”病人的。进一步说, 要是“炎黄”生命遇险,他没有得到及时救助,舆论将会怎样拷问我们这个社会?这个社会又将怎样面对这样好的老人?

这不是无中生有,今年10月的一个清晨,长沙61岁的刘先生出门晨练,突发心脏病仰面倒地。倒地后的33分钟内,先后有49人经过他身边,却无人报警。直到第50位路人拨打了电话,但此时老人已停止了呼吸。这种事没有让“炎黄”遇上,是不是一种侥幸?

乐施好善的人不是必然地会遇到好报,不求回报的人也有为难之时,怎么办?这需要整个社会的进步,需要每个公民都具有“利他”的品质。每个人的生命都值得珍重,不论是谁遇了险,都有权利得到帮助。没有这样的社会生态,“小悦悦事件”仍会重复,“炎黄”病倒就靠“偶遇”的运气。而如今的“偶遇”,已不是那么单纯和洁净。

要形成良好的社会生态,需要更多像“炎黄”这样的好人,在尚处浮澡的社会里默默潜行,更需要将老人行善“偶遇”社会寻善的故事,去催生社会道德责任,唤醒人们内心的良知。最终让好人自己获益,也让更多的职业散发自己的光辉,美德的传递和循环才能成为常态和必然。

 

 

新闻链接: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1205/c40531-26152572.html

 http://news.hexun.com/2014-12-05/171132436.html

http://www.zjgonline.com.cn/HealthCenter/folder2387/2014/11/2014-11-27310816.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