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长江短笛
长江短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0,230
  • 关注人气:33,63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父道歉不应以罪儿免死为目的

(2014-12-09 10:48:14)
标签:

时评

分类: 时评系列

    红网时评:http://hlj.rednet.cn/c/2014/12/08/3543579.htm

    共识笔会:http://www.21ccom.net/articles/bihui/20141209117251.html

    原色起点:http://www.iruige.com/html/2014/toutiao_1208/75048.html

    东方观察:http://jx.china.com.cn/html/dfgc/ycpl/2014/1209/55613.html

    西岸时评:http://www.fjsen.com/r/2014-12/09/content_15361548.htm

    长江网评:http://news.cjn.cn/cjsp/fb/201412/t2580807.htm

    复旦投毒案二审持续吸引公众的,无疑是罪犯林森浩的生死,其实还有林黄两家能否和解。生死是司法结果,是否和解关乎这一案件的文化伦理效应。

  11月8日《新闻晨报》,比较全面地披露了林家是怎样表达道歉的,也披露了黄父为什么至今不接受林家的道歉的理由。

  两相对照,笔者觉得,林黄两家之所以没有和解,归结到一点,那就是林家的道歉,不应以致人于死的儿子一定要免死为目的。即使被害人家属的宽恕能作为免死的条件。

  这个对林家近似残酷的理念,是以中国法律和伦理为前提的,杀人偿命,以平民愤,尽管中国司法在死刑方面正在改革,但还暂时无法撼动这一基本文化心理。而林家的道歉不被黄父接受,恰恰与这一文化心理形成冲突。

  一是林父向黄家道歉采取的方式确有纠缠之嫌,按黄父所说,是没有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与环境;二是林森浩散发的道歉信,既有用词对方不能接受的不当之处,又因不是亲笔书写,口气疑似律师代笔;第三,不知是林家有意为之,还是媒体帮倒忙,林家道歉总有媒体在现场助阵,并有事后充分的报道,反让黄家承受道义上的巨大压力。

  说林家做法欠妥,并非没有道理,未能顾及受害人家属的感受,与其子杀人虽然性质不同,但都是站在自身角度想问题偏多。林森浩杀了人,仍说是开个玩笑;林父为了救儿,企望处于失子之痛的家人原谅。前者太儿戏了,后者太奢望了。

  由这个复旦惨案,人们会联想到当年南京一起德国人遭苏北几个进城打工青年灭门案,在审判时,被害人在德国的家属紧急请求中国法庭刀下留人,理由是他们不想再发生别的家庭失去亲人的痛苦,深层的理由,除开德国没有死刑和他们的宗教文化,是他们认为这几个青年杀人不是成心的,是因为盗窃不成偶起杀心,他们愿意宽恕罪犯。

  被害人家属宽恕罪犯,社会不应苛求黄父一定要这样做,学校等方面的类似呼吁只能点到为止,却值得林父认真想一想,只有像德国人一样换位思考,他才能勇敢地面对可能失去儿子的痛苦,才可能表现出道歉的诚意。

  南京惨案的结果,是中国法律没有因为德国人的求情而原谅罪犯。也不知是不是中国法律的“反求诸已”,进一步催生了德国人的悲悯情怀,他们随后建立一个基金会,专门救助苏北一带进城打工的青年,避免因贫穷而犯罪,并要求实施者不要将真实原因让受助人知道。

  如果不了解异国的文化和伦理,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他们的宽恕。如果不尊重中国的法律与伦理,林父也难以理解黄父的拒绝,更无法接受最不愿意接受的结果。

  至发稿,尚不知二审结果,也许会给罪犯重生赎罪的机会,但林家的道歉绝不能以对方接受为前提,更不能以儿子免死为目的。唯如此,即使二审维持原判,死刑犯的灵魂才会安息,其家人才有可能走出痛苦的深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