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教育要以“阵地战”为主
(2014-04-27 22:21:06)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系列 |
福州市规定,凡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6年的教师原则上都要进行交流,每年交流的人数要达到应交流人数的10%以上;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两届的校长也要进行交流。(4月16日《人民日报》)
福州市试点教师县管校用,实现校长和教师制度化交流,使困扰社会的中小学择校热降温,许多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师轮转偿到了甜头,尚没见整体教学质量如何得到保证的“大数据”。笔者认为,教师轮转,可以是目前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切入点,要想把一方教育办成多样和丰富的“生态林”,还是要以打“阵地战”为主。
首先,校风具有积淀性。一个学校的校风,是由一代代师生的教与学形成的,如果为了完成教师交流指标,交流频率过快,很难形成一所学校的校风。校长对培育校风具有决定性作用,时间过短,容易产生短期行为,难以形成好的校风。
其次,文化具有传承性。每所学校都有它的校园文化特质,文化必然是由一个个教学品牌来体现的,而打造品牌要靠长期潜心实践的主心骨人物。这里不管是按6年为限,还是10%的比例,它不应以影响一个学校文化传承为代价。
第三,成长具有持续性。一个学生从低年级升到高年级,多数的确要换老师,但不能一概而论,有些老师具有打通关的能力,不能为换而换,变长板为短板。像六年级学生林飞换了四位语文老师,这个换老师的频率最好不应该是常态。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是对军队动态与静态的一种描述。可以把学校视为“铁打的营盘”,但不宜把教师视为“流水的兵”。也不能套用党政干部任职规定来推进教师的交流。倒是要借鉴“营盘管理”和“阵地战”等方面的理念来办学。
一个连队年年有人员进出,但一定会保留骨干,比如干部相对稳定,骨干轮换有度;扩大优质教师资源的供给,比目前教师轮转更为根本,不求优势增量,会把现在的优质资源拖垮;硬件资源配置的均衡可由上级主动作为,但一个好学校的办学“基因”,必须有稳定的师资作为载体。
所以,光打教师轮换的“运动战”,不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固本之道。只有立足于中学相对集中、小学因地制宜的“阵地战”,让每个学校都成为优秀的个体,才能最终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新闻线索: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416/c1001-24900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