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教——《父母爱情》的闲来之笔

(2014-04-08 17:41:01)
标签:

文化

分类: 教育系列

央视热播电视剧《父母爱情》的大结局,以大女婿王海洋和小女儿江亚萍(两个读书人)之口,揭示了江德福和安杰的“爱情密码”——在差距中求同,在求同中冲突,在冲突中蜕变,在蜕变中融和。在品尝了这一杯绵长的“美酒”之后,关注“家风”的人们,一定不会忽略“父母爱情”的闲来之笔——江德福家的“家教”。

这对父母育有五个孩子,包括一对龙凤胎,可谓品种齐全,尽管各自成长路径不同,但都算比较争气的。大儿子、二儿子和大女儿先后当兵,都成了职业军人,三儿子下放老家、招工、回城,最小的女儿读上大学,后来成了军政委的妻子,她大概是学业生活最为顺利美满的一个。

全剧并没有对“家教”刻意着墨,但五个孩子的成长折射了那个时代的“家教”。只不过,那一代人不可能给孩子们提供我们今天所说的“家教”。如果说“不言之教”是教,那么,在那个不敢张扬“家风”的年代,“不教之教”其实也是一种教。

父母个性迥异的本色影响着孩子们。江德福的坚韧执着,在大儿子江卫国的职业追求和大女儿江亚菲的婚姻选择上体现最为明显。而安杰年轻时的文学梦,则照耀着小女儿江亚萍的人生。母亲发现小女儿的文学天赋后,把尘封几十年的经典图书翻出来,填补她的文学饥渴,在那个时代,这是一种稀有的高级母爱。

父母交织冲撞的文化感染着孩子们。充斥着城乡之别、军地之别、雅俗之别的许多冲突,酿造出生活的甜酸苦辣,夫妻二人在改造和抵制对方时,也默默地影响着孩子们的人格。大女儿江亚菲的正直和泼辣,融母亲的生活方式和父亲的军人作风、母亲的小资情调和父亲的插科打诨于一体,成为差异文化合成的“特殊材料”。

在那个裂变的时代,无数家庭受到政治冲击,对自己爱情的把握都未必自信的父母,对儿女的家教自然不可能胸有成竹,更难得有的放矢。老实说,不管是农民出身的江德福,还是资本 家小姐安杰,在极左思潮面前,很多时候缺少家教的勇气,或表现为家教的无奈。

如重养轻教。五个孩子几乎是让乡下来的姑姑给带大的,有些孩子的野性不能不说与姑姑无关。江德福在当时已经不是普通百姓,但他们管理孩子的方式并无特别之处,几乎都是遇事“出手”、事后“整治”。人伦礼仪,即使是书香门第的安杰,也鲜有循循善诱。

如世风浸染。那个年代阶级斗争的价值追求,从社会渗透到家庭,从大人传染到孩子,文明被粗鄙污染,高雅被低俗同化,拿母亲的出身调侃,孩子们自己改名、在外打架、相互争斗,无不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所幸孩子们成长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岛上,都没有卷入过分险恶的是非之中,倒成了这个家庭的幸运。

“错位式”语言风格,“情绪化”表现方式的江亚菲,是江门家风之中的一朵奇葩。如果说她父母的人生让人们相信爱情,那么她并无大错的价值观与不合常理的展示方式,则让人感觉她缺少中国人最应该有的传统文化元素。

作为《父母爱情》副产品的“家教”,给观众以额外收获,却不足以解决当下“家教”的诸多困惑。今年家风被高调提起,让“家教”穿越尘封的历史向我们走来。沐浴过欧风美雨和时尚文化的年轻父母,有必要和健在的江德福这一代人,陪着孩子们拾起《颜氏家训》,重温《弟子规》,从那里探寻核心价值的源头,涵养民族文化的定力,让三代人共同接受传统文化的启蒙,这恐怕是观众总想重塑江亚菲这类“特殊材料”的必然取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