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莫感染了“碰瓷病”
(2013-12-16 13:41:4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系列 |
操东北口音的北京大妈与外国小伙发生的“摔扶”事件发生逆转后,随后的很多评论转而把矛头指向了初报记者,很快形成了事件发展的另一个焦点。
初报人李先生系某通讯社签约摄影记者。次日他道歉:随着事态的发展,我认识到我错了,我想对你们说一句迟到的对不起。在此事的报道上,我使用了不严谨且不详实、有倾向性且夸张的描述,导致了一场网络风波,致使李阿姨被冤枉、网友误读、部分媒体误报。我给你们带来的伤害,确是实实在在的。我对整件事件承担责任。(12月5日《京华时报》)
李先生称,“我确实没有看到大妈是否被撞,因此在写图片说明时,进行了模糊化处理,只说“女子在经过一个骑车老外旁边时突然摔倒,随即瘫软倒地不起”。网民印象深刻的还有:经医生检查、X光拍摄后诊断该女子并未受伤。外国小伙不得不给付1800元医药费,女子方才作罢自行离开;外国小伙被急哭,大惊失色等等。照片上,外国小伙无辜的神情、无奈的举止,被扯破的上衣。而大妈赖在地上并抓住“稻草”不放,相当负面。不到6个小时,碰擦真相得以澄清。还有视频显示,老外用流利的中文骂被撞者。
这是一起普通的人车剐蹭,只是外国小伙没想到被撞者对洋人会不依不挠,为索赔发生了较大纠纷。“许多网友通过图片及文字报道,判断该女子有讹诈外国男子的嫌疑。”中国大妈“摔对了地方,讹出了境界”,网民愤怒的情绪高涨,连大妈老家人也纷纷打电话骂她在北京“碰瓷”。引得全国再次拉响了“道德”警报,不仅对当事大妈造成极大的伤害,也对新闻公信力再次造成了损害。
不可否认,新闻报道会给人们一事当前作出何种选择提供借鉴。几天前四川蒋婆婆讹人报道,相信北京人不会不知道,但同时也会强化偶发的摔者和扶者的自我维权意识。北京大妈被撞后抓住撞人者不放,也许是一种本能通过类似新闻得到了强化,存在着夸张以求得到赔偿。本应是第三方的记者却不能在过往的 “讹人”新闻中走不出来,以至于模糊不知道的细节,把“撞倒”说成“摔倒”,把“轻伤”说成“并未受伤”,并索要1800元。打上这些符号,大妈不“碰瓷”都不行。
尽管初报记者称自己并不是故意炮制新闻以博眼球,但报道和效果严重扭曲客观事实,这一切,至少不能排除初报记者当时有一个“碰瓷”的假想。
记者或者有些报料人必须客观反映事实真相,特别是涉及价值判断的细节,不能有“选择性”。唯如此,才不会无谓消费公众的感情。即使是紧盯权力的罪恶,你也不能逾越底线。何况是对一个时期的敏感群体,你总是“疑人偷斧”,总希望别人犯错,总想从别人犯错上获得有利于自己的东西,哪怕是报道效果引起的快感,你就疑似“碰瓷”了。
新闻线索:http://news.sina.com.cn/c/2013-12-05/030928888513.shtml